1. 清代茶瓷罐圖片價格
乾隆時期屬于清代中期,不屬于清代晚期,提法不準確。乾隆的瓷器價格相當高,尤其是官窯青花、粉彩、琺瑯彩價格是相當高,你的瓷器南瓜罐最好有具體圖片看一下。謝謝
2. 清代茶碗圖片及價格
茶托 用以襯墊茶杯的碟子。古代流行的一種置茶盞的承盤。亦稱“瓷盞托”。始于南朝。唐代逐漸增多,盞托托口一般較矮,口沿卷曲作荷葉形;茶碗則作花瓣形。宋代南北瓷窯普遍燒制,盞托幾乎成了茶盞的固定附件,托圈增高。明代盞托呈船形,又叫“茶舟”、“茶船”。清代盞托則作圓形。
3. 清代瓷茶壺圖片和價格
清代是個跨度比較長的年代,清代早期的紫砂壺距今有三百年歷史,晚清的紫砂壺只有一百年歷史,從年代上看,當然是越早期的壺價值越高了。當然,關鍵還是要看品相,時間久了很多壺難免有磕磕碰碰,如果有損壞,價值就會打折扣,如果保存完好,會非常有價值。如果是名家作品,價值甚至可達上百萬元。紫砂老壺的價格,目前還沒有到達巔峰,一是因為老壺的鑒定存在難度,二是當代紫砂藝人在努力宣傳自身作品。所以,目前清代紫砂壺一般能值個幾千到幾萬元。
4. 清代茶瓷罐圖片價格大全
不是什么壇子?是一對"冬瓜罐",切記!參考價:一對五百元左右。
5. 大清康熙年制茶葉罐瓷器圖片
1.作炊器的鼎、罐、甑
2.作飲器的觚,作食器的豆、簋、缽、三足盤
3.作盛器用的盆、甕、缸,等
4.(用更早的陶器)作古董
5.裝飾品
眾所周知,青花瓷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不僅在國內備受推崇,更是享譽世界。
青花瓷生產(chǎn)于唐代,至清康熙時期發(fā)展到了頂峰。但是,這份功勞與榮譽并不能獨屬康熙一人,在康熙的獲獎感言當中,必定要感謝他的爸爸——順治。
清代順治朝歷時僅十八年。經(jīng)歷了朝代的更替,在戰(zhàn)亂影響下社會動蕩,百廢待興。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來,御窯廠不能全面恢復大規(guī)模生產(chǎn),景德鎮(zhèn)采取臨時應急措施,“有命則供,無命則止”。所以景德鎮(zhèn)瓷業(yè)一度蕭條,產(chǎn)量很少。
順治二年(1645年),朝廷廢除了明代官窯那種官辦、官燒的制度,而采用官搭民燒的制度,這不僅充分釋放了民窯的生產(chǎn)潛力,調動了工匠們積極性,提高了民窯作坊的規(guī)模及燒造精細瓷器的技術,同時也無形中刺激了民窯青花的進一步發(fā)展。
官窯、民窯相互影響,相互推動和促進,因此,順治青花民窯數(shù)量居多,這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這種“官搭民燒”的制度靈活實用,不僅為陶瓷生產(chǎn)闖出了新路子,同時也為后期康熙瓷器的繁榮與蓬勃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所以,清順治時期的青花瓷器背后承載著非同一般的歷史意義,其中的出眾者,具有特殊的收藏價值。
再看我公司征集到的這件清順治青花小罐,為清順治民窯作品,當時的用途應是用來裝茶葉的茶葉罐,也可以作為裝中藥丸的藥罐。
此罐直口,短頸,溜肩,腹下漸收,矮圈足,蓋帽完整,底無款,器形秀麗靈巧。罐內外周身施滿釉。
6. 清代茶葉罐圖片價格
1、咸豐到宣統(tǒng)這幾朝瓷器的胎骨,基本上相差不多,在胎質方面比不上嘉、道時期 。這時胎質越來越變得粗松,胎骨也相應變厚了。
2、由咸豐時開始,瓷釉逐漸變粗,瓷釉與胎骨結合不夠緊密,因而出現(xiàn)的“波浪釉”和“桔皮釉”現(xiàn)象比嘉、道時期更為嚴重。
3、在瓷器的釉面上,甚至經(jīng)常還出現(xiàn)有氣泡及脫釉現(xiàn)象。白釉不如嘉、道時潔白,而逐漸變成了白中微閃灰顏色。
4、窯變紅釉,這時又有了較大的變化。釉面上蘭紫色彩斑,越變越少,而紅顏色的面積越來越多,有的甚至基本上變?yōu)槿t色,幾乎看不到蘭紫色斑了。 到光緒、宣統(tǒng)時,還出現(xiàn)了另一種由紅與黑兩種顏色組成的窯變紅釉。窯變紅釉的演變過程是:雍正是蘭色多于紅色:乾隆時是蘭色少于紅色;嘉、道是紅色多于蘭色;咸豐以后是基本上變?yōu)槿t色;到光緒、宣統(tǒng)時是紅與黑兩種顏色組成的。
5、青花的顏色,只有1一2個層次,在同治末期環(huán)出現(xiàn)了一種蘭紫色的青花。同治以后堆粉青花比較少了,這時青花下面的堆粉極薄,顏色淡淺。
6、由咸豐到宣統(tǒng)這一時期,粉彩發(fā)生了顯著變化。粉彩的料質由精細變?yōu)榇植?,粉彩的顏色由濃艷變?yōu)榈瓬\。①咸豐、同治時,粉彩的含量比較多,彩粉比較濃厚,而且在精細粉彩器物上,往往還描繪金彩,所以此時粉彩表現(xiàn)得十分艷麗:②光緒、宣統(tǒng)時,粉彩含粉量減少,粉料非常淡淺。
7、軟彩,是同治晚期出現(xiàn)的。到光緒、宣統(tǒng)時比較盛行。軟彩器物,只有民窯有,宮窯軟彩尚未見到。
8、水彩,是光緒末期出現(xiàn)的,此種色彩不含粉質,具有彩料薄,顏色淡之特征。它是光緒末期,宣統(tǒng)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種色彩。
9、紋飾以繪畫為主,但繪畫日趨草率,缺乏章法,表現(xiàn)得極不形象,也不精美。繪畫人物,比較呆板無生氣。繪畫花鳥,禽獸沒有生氣活潑之感。
10、官窯紋飾絕大多數(shù)是工筆畫和規(guī)矩的圖案畫;民窯多數(shù)是寫意畫。同治晚期和光緒時期盛行軟彩寫意畫,畫稿則出自明、清兩代的沈石田、唐六如、新羅山人、八大山人等著名畫家,但畫的很不像。
11、這時紋飾還有五倫圖、二十四孝圖、司馬光擊缸、朱子治家格言、五子登科、狀元及弟、馬上封候、三星人、福祿壽等。
12、繪畫題材有:人物、山水、花鳥、蝴蝶、獅子、禽獸、云蝠、龍云、龍鳳、白菜、三果、八寶、八卦、博古、鐘鼎、九桃、纏枝蓮花、纏枝牡丹、技子花、喜字、壽字等。
13、紋飾中的喜字,在威豐、同治和光緒時期都極為盛行.此種青花雙喜字特點,在幾個時期的表現(xiàn)手法有些不同。①在咸豐時,雙喜字的字體,書寫的比較工整,筆道也較細②同治時期,雙喜字的字體書寫的就不大工整,筆道漸寬起來了;③在光緒時期,雙喜字書寫的極不工整,不但筆道較寬,同時字體也變得模糊了。
14、這時期的耳飾主要有:獅耳、獸耳、象耳、蠕虎耳等。
15、彩地繪畫、彩地開光、彩地軋道及綠里、綠底等紋飾的品種不大時興了。
16、咸豐、同治時期,哥瓷器物上,特別盛行鐵花裝飾,光緒時較少。
17、光緒、同治時期,小雞、小博古的花紋裝飾較為盛行。
18、金字的喜字和雙喜字,在同治時比較盛行。
19、光緒、宣統(tǒng)時期,大博古、鐘鼎插花、校子花、富貴白頭、天女散花比較普遍。
20、由咸豐開始直到宣統(tǒng),除小部分瓷器制作較精細外,而大多數(shù)器物都較以前幾朝變粗,更不如雍正、乾隆時的資器那樣細致。這時期的器物造型和以前也有所不同。屬于瓶、尊等各種類型的陳設減少,而多數(shù)器物都是日常生活實用品,如膽瓶、天球瓶、串帶瓶、將軍罐、粥罐、鳥食罐、香爐、魚缸、花盆、水仙盆、臉盆、一品鍋、捧合、節(jié)合、油合、扎斗、水壺、印合、筆洗、筆筒、帽筒、茶壺、茶碗、茶葉罐、酒溫、酒蠱、盤、碟、扣碗、羹匙、煙壺、瓷枕、繡墩、掛屏、以及三星人、八仙人、觀音人等。到同治、光緒、宣統(tǒng)時期,膽瓶、茶葉罐、帽筒、茶壺、茶碗和成套的盤、碗等器物比較盛行。膽瓶不僅有150 件、300件、500件,還有1000件的大地瓶。
清咸豐 斗彩描金纏枝花紋碗:高5.8cm,口徑10.5cm,足徑4.8cm。碗撇口,深弧腹,圈足。碗內外及圈足內均施白釉。碗內光素無紋飾,外壁以斗彩描金裝飾。近口沿處繪變形回紋,腹部繪纏枝花紋,近足處繪如意頭紋,圈足外墻畫青花雙弦線。外底署礬紅彩楷書體“大清咸豐年制”雙行六字款。此碗在施彩技法方面獨具特色,即外壁六朵花均循青花輪廓線再勾描金彩,金彩的使用協(xié)調了各種彩料之間的關系,避免了不同色彩之間的對比過于強烈,使畫面顯得柔和悅目。
清咸豐 粉彩八仙人物圖雙蝠耳瓶:圓口短頸,豐肩,肩飾雙蝙蝠銜環(huán)耳,腹下漸收,圈足,器形新穎別致。瓶內及底部施松石綠釉,口沿施金彩一周,頸部及肩部以胭脂紫釉為地,上繪粉彩纏枝花卉紋,間以綠彩連珠紋相隔,與腹部紋飾以變形回紋相隔,肩部以墨彩描金飾蝙蝠耳,腹部主題紋飾一面為福祿壽三星圖,福星手持如意,面露微笑在侍女的陪伴下悠然自得,祿星手持書卷,壽星一手扶杖,一手捧壽桃,三星笑逐顏開,一小童雙手持靈芝盡情玩耍。另一面繪八仙各自手持法器,齊聚一堂,空中仙鶴飛翔。整體寓意吉祥,色彩柔和典雅。底部松石綠地上書紅彩“大清咸豐年制”楷書款。咸豐一朝在位短暫,所燒官窯器更為稀少,粉彩瓷的燒造工藝,色彩運用雖已不及雍、干粉彩,但此件粉彩瓶繪工精湛,保存完好,尤顯彌足珍貴。
清咸豐 仿官釉八卦瓶:咸豐朝為清代官窯瓷器史上,生產(chǎn)數(shù)量和品種最為稀少的時期。據(jù)《清文件》記載,咸豐帝即位后削減官窯瓷器生產(chǎn)數(shù)量和品種,前期僅生產(chǎn)了五千余件瓷器,其中品種最多的才有二百余件,最少的更僅有十二件,故咸豐官窯器物歷來即被視為珍品。琮式瓶,清代又稱“四方八卦瓶”,是從宋代起,仿照商、周玉琮加以變化而燒成的一種特殊器型。拍品器身通施仿官釉,釉質肥厚,開片自然交錯,形如冰裂。器底書青花“大清咸豐年制”楷書款,款字清秀工整。
咸豐 青花竹石芭蕉紋玉壺春瓶:瓶撇口,長頸,垂腹,圈足。主題紋飾以青花繪芭蕉洞石、翠竹欄桿,輔以蕉葉、忍冬、變形如意云頭、變形蓮瓣、朵花紋等邊飾。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書“大清咸豐年制” 雙行六字款。此瓶造型優(yōu)美,線條流暢。頸變粗短,腹部加大,是清代晚期玉壺春瓶的標準式樣。繪竹石芭蕉園景圖的玉壺春瓶始見于明代洪武官窯,清代自康熙朝始成為傳統(tǒng)品種,沿襲至宣統(tǒng)。咸豐官窯瓷器存世較少,此瓶造型優(yōu)美,青花淡雅,紋飾疏朗秀麗,工藝不遜于前朝。
綠地粉彩開光花鳥紋方瓶:高29cm,口邊長9cm,足邊長8.8cm,瓶呈四方形,撇口,折肩,腹部漸收,方足。瓶內壁施松石綠釉。外壁淡綠地粉彩纏枝花卉紋,瓶頸與瓶腹均四面開光,頸部圓形開光內繪四季花卉紋,腹部長方形開光內繪花卉鳥獸等吉祥寓意紋樣。外底松石綠釉地上署礬紅彩楷書“大清咸豐年制”雙行六字款。這樣的方瓶成對制作,應當為宮廷中的陳設用瓷。
青花八寶紋花盆:高17cm,口徑22.3cm,足徑13.3cm,盆口菱花狀,微撇,短頸,圓腹,底有4個如意形足。頸、腹分繪八寶紋,八寶間均繪折枝蓮花數(shù)朵,足外壁繪卷枝及朵花紋。足內白釉無款識。此器是晚清花盆的標準式樣,胎體厚重,造型飽滿古樸,青花艷麗泛紫色,紋飾排列井然有序,是咸豐朝青花瓷器中的精品。
厚德堂藏品鑒賞:清咸豐款錦地開光粉彩仙女圖長頸瓶,高48cm。
7. 清代白瓷罐圖片及價格
清雍正時期白釉葵口茶杯,估價:(人民幣):150,000-180,000元;成交價格:280000元;出售公司:瓷器;出售專場:2009春季拍賣會瓷器工藝品;成交時間:2009-05-31 10:00。
清雍正白釉葵花式連托小杯,尺寸:杯7cm.杯托10.8cm.Diam.。拍品為白釉葵花式連托小杯一組二件。杯體形制與香港藝術館藏清雍正白釉花卉形小杯幾近相同(《清瓷薈錦—香港藝術館藏清代陶瓷》,胎體輕薄,白釉瑩潤。內外壁均以瀝粉、模印花瓣輪廓,其間陰刻脈紋,玲瓏秀美,嬌滴可人。
8. 清代茶瓷罐圖片價格表
雍正時期仿哥釉瓷器,也就是傳世哥窯瓷器,這些都是官窯,這些瓷器都是天價,價格是相當高的,但必須是真品和珍品。
比如藏品:仿哥釉貫耳瓶,藏品年代:清雍正,成交價格:775萬,2006年國際商品成交作品。
供你參考。
謝謝
9. 大清乾隆茶葉瓷罐價格
1、御用佛跳墻
佛跳墻應該是最為知名的皇室御膳,但是清宮里邊的佛跳墻與大家熟知的可能有所不同。當年佛跳墻傳入清宮后,由于南方菜的特點比較突出,并不能完全博得皇室的喜歡。于是御膳房管事令滿族廚師按照滿族飲食習慣對其加以改進,在保留制作工藝的基礎上增添了滿皇族喜歡吃的鹿肉、飛禽等野味。經(jīng)過多次的調試改良,以十八種原料佐以皇宮秘制調和湯,最終佛跳墻成為了當時皇帝最喜愛的菜肴之一。
2、黃燜魚翅
該菜肴以番邦進貢的呂宋島魚翅為主料,佐以經(jīng)12小時慢火燉制的雞湯料理而成。清朝晚期,同治皇帝在位時,翰林院官僚譚宗浚父子因十分講究飲食而始創(chuàng)了著名的官菜—譚家菜,其中又以“黃燜魚翅”這道菜品最為知名。在當時,誰家的菜做得好吃,就會敬奉到皇宮御膳房以取悅龍顏,“黃燜魚翅”就是這樣被吸收為清宮宮廷菜的。譚府當年以食盒的形式將菜送進御膳房,皇上品嘗后大加贊揚,于是這道菜就被御膳廚師收錄進了御膳菜單,流傳至今。
3、雍親王府燒鹿筋
梅花鹿筋作為主料,佐以白菜、枸杞、山雞以及老雞濃湯,這道菜為養(yǎng)生佳品,祛風濕,還利腸胃。相傳雍正皇帝還是親王之時,最喜歡吃的就是鹿筋,他認為男人尚武需要不斷的壯筋骨、補體力。于是親兵們就把山雞和鹿筋燉在一起,并配上白菜和山上野生枸杞,一起開懷暢飲。雍正繼承皇位后,御膳房廚師將此菜更加精細地處理后收入了菜單,由此成為宮廷一大名菜。
4、爆炒鳳舌
古代只有皇帝與皇后才擁有享用菜肴的資格。正宗的爆炒鳳舌食材用的是禾花雀舌,因為這種雀鳥數(shù)量十分稀少,有“天上人參”的稱譽,正宗的只供給最尊貴的帝后。此外的其他人吃到的鳳舌是用別的鳥雀舌頭制成?,F(xiàn)在由于人類的過度捕捉,禾花雀已經(jīng)瀕臨滅絕,不可能捕捉雀鳥再把雀舌取了做菜,人們吃到的爆炒鳳舌一般用的是鴿舌。一道正宗的皇宮“爆炒鳳舌”,恐怕得穿越到古代才能品嘗到了。
5、荷包里脊
大清宮中一道傳統(tǒng)菜肴,它始于清末,為清宮御膳房所創(chuàng)。在清代,王公大臣都隨身佩戴金黃錦緞做成的小囊,名曰“荷包”,用來裝錢狀物或是作為裝飾。上面用金絲花線繡有花鳥蟲魚圖案,色彩鮮艷,小巧玲瓏。一天,一位有心的御廚便照著荷包的樣子,用豬里脊肉、香菇、玉蘭片和蛋皮等原料,制作了一只形似荷包袋的菜肴。這道宮廷膳食一出,便在宮內非常之受歡迎,因狀如荷包,便取名“荷包里脊”。
6、櫻桃肉
清宮名菜,據(jù)《御香縹緲錄》記載,慈禧太后年輕時最愛吃清燉肥鴨、燒豬肉皮,也叫做“響鈴”。到了暮年,櫻桃肉便奪了“響鈴”的位置,一躍成為慈禧特別中意的一道菜肴。那時御廚烹制這道菜是用豬肉切塊調味,佐以新鮮櫻桃,故名“櫻桃肉”。這道菜在清宮盛行了幾十年,到宣統(tǒng)帝時,開始流傳于民間。直至今日,櫻桃肉仍為江蘇地區(qū)名菜,但已沒有了櫻桃,僅用小塊紅燒豬肉象征性地來代替。
7、百鳥朝鳳
清代乾隆年間的宮廷菜,曾在慈禧太后六十大壽上桌作為吉祥菜。該菜肴造型奇特,口感鮮美,慈禧對其贊口不絕。據(jù)說,當時慈禧太后壽宴前夕,大報恩寺里許多珍禽異獸在上空來回盤旋,百鳥齊鳴,充滿了熱鬧和吉祥的氣氛,引來過往行人的駐足觀賞。這事兒一傳十,十傳百,光緒皇帝知道了,便想方設法令御膳大廚做出這道菜。百鳥朝鳳后來演變成為京菜、蘇菜以及粵菜當中的代表性菜品。
8、清燉肥鴨
自唐代起,歷代的帝王將相都極好吃鴨,宮中擺宴必備全鴨,清代慈禧太后最喜歡吃的便是清燉肥鴨。清代宮廷御膳房燉鴨方法與眾不同。洗凈的鴨子加以調味,然后裝在瓷罐里蓋緊,用文火連蒸3天。這樣鴨肉就完全酥爛,只用筷子便可以輕易夾起。慈禧太后吃的時候,大都夾鴨皮吃,因為那鴨皮才是清燉肥鴨最可口的部分。后來這款菜成為“滿漢全席”中的一道大菜,直至大清末代皇帝溥儀時改名“三鮮鴨子”,開始在各地菜館流行。
10. 清代茶葉罐價格表
青花斗彩茶葉罐是清代景德鎮(zhèn)燒制的最有價值的瓷器,青花斗彩茶葉罐表面有手繪各式花卉與瑞鳥,刻畫細致入微,栩栩如生,色彩典雅尊貴,
青花斗彩茶葉罐的寓意是好事成雙,富貴吉祥,
青花斗彩茶葉罐器身以青花斗彩裝飾,外壁繪纏枝蓮紋。紋飾構圖緊湊,層次清晰,青花發(fā)色濃艷,厚重深沈,紋飾繪畫流暢,構圖疏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