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做事勿待極致,用力勿至極限,懸崖撒手,適可而止,才能確保平安。
做事是這樣,做人也是如此,知行知止,掌握分寸,才是做人處世的良策?!恫烁T》中說:“笙歌正濃處,便自拂衣長往,羨達人撒手懸崖;更漏已殘時,猶然夜行不休,笑俗士沉身苦海。”
意思是說,歌舞娛樂興味正濃的時候,便毫不留戀地拂衣離去,真羨慕這些心胸豁達的人,能夠臨懸崖而放手;在夜深漏殘時,還有人在不停地奔走忙碌,這些凡俗的人在苦海中掙扎真是可笑。
年羹堯是漢軍鑲黃旗人,進士出身,頗有將才,主持西北軍務(wù)多年,戰(zhàn)功日著,權(quán)勢日盛。
康熙末年,由于太子被廢,諸皇子見機,都加緊忙于爭奪嗣位的斗爭。
胤稹(即雍正)自然也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他很清楚,除了用精明務(wù)實的辦事能力博取父親的信任外,必須集結(jié)黨羽,拉攏擁有兵權(quán)的朝中重臣,所以極力拉攏年羹堯和隆科多。
當(dāng)時隆科多統(tǒng)轄八旗步軍五營兩萬多名官兵,掌管京城九門進出,可以控制整個京城局勢。
而年羹堯管轄地正是胤禵駐兵之所,處在可以牽制和監(jiān)視胤禵的有利地位上,西安又是西北前線與內(nèi)地交通的咽喉所在,可謂全國戰(zhàn)略要地,所以后來史家也認(rèn)為:“世宗之立,內(nèi)得力于隆科多,外得力于年羹堯?!?/p>
雍正即位之初,年羹堯和隆科多便成為新政權(quán)的核心人物,恩寵有加,雍正將西北軍事“具降旨交年羹堯辦理”。
雍正元年十月,青海厄魯特羅卜藏丹增發(fā)生暴亂,雍正帝又任命年羹堯為撫遠大將軍。
年羹堯也不負(fù)圣恩,率師赴西寧征討,平定成功,威震西南。
雍正帝詔受年羹堯一等公爵。
雍正不但對年羹堯加官晉爵,贈予權(quán)力,還關(guān)心其家人,籠絡(luò)備至,甚至把年羹堯視為“恩人”,非但他自己嘉獎,且要求“朕世世子孫及天下臣民”,當(dāng)對年羹堯“共傾心感悅,若稍有負(fù)心,便非朕之子孫,稍有異心,便非我朝臣民也?!?/p>
又口口聲聲對年羹堯說:“從來君臣之遇合、私意相得者有之,但未得如我二人之耳!總之,我二人做個千古君臣知己榜樣,令天下后世欽慕流涎就是矣?!?/p>
這類甜言蜜語出自皇帝之口,實在罕見。 年羹堯就這樣陷入雍正的甜言蜜語之中,天真的以為皇帝是真的要與他做知己,他就這樣以雍正皇帝為后臺,居功自傲、驕肆蠻橫起來。
年羹堯凱旋還京,軍威甚盛,盛氣凌人。
雍正親自到郊外迎接,百官伏地參拜,可年羹堯卻不為所動,與雍正并轡而行。
這時雍正心中甚是不快,哪能容臣下如此不恭,始有嫌惡之意。
雍正三年四月,皇帝僅以年羹堯奏表中字跡潦草和成語倒裝,就下詔免其大將軍之職,調(diào)補杭州將軍,以解除兵權(quán)。
而臣僚們見年羹堯失寵,便紛紛上奏,檢舉揭發(fā)年羹堯的種種違法罪行。
此時雍正又聽說年羹堯在西北之時,曾與胤褪等人有所交往,密謀廢立等謠傳,生性猜忌的雍正便決意要殺年羹堯。
最后議政大臣等羅列了年羹堯幾十條罪狀,擬判死刑,家屬連坐。
雍正以年羹堯有平青海諸功,令其賜死自裁。
其父以年老免死,其子年富立斬,其余15歲以上男子具發(fā)往廣西、云南極邊煙瘴之地充軍。
族人全部革職,有親近年家子孫之人,也亦黨附叛逆罪論處。
從這個事例中不難看出,年羹堯的悲劇就在于他不懂得功高震主的危害,不明白一個人臣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明哲保身。
身處官場中,首先是要保護自己。明哲保身不是懦弱,而是智慧。 處順境不驕矜,處逆境不頹唐 大丈夫不論得不得志,皆能恬然處之。孟子說:“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觀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痹诓坏弥镜臅r候也不忘記義理,在得志的時候更不違背正道。孟子還認(rèn)為君子是不受外界動搖的,只要不做欠缺仁德,違反禮義的事,則縱使有什么突然降臨的禍患,也能夠坦然以對,不以為禍患了。 孟子本人不僅坐而言,而且早已起而行,達到那種境界了。有一次,公孫丑問他,“倘若夫子做到齊國的卿相,得以推行王道政治,則齊國為霸諸候,稱王天下,也就不算什么稀奇事了。可是當(dāng)您實際擔(dān)負(fù)這項重職時,也能夠做到毫不動心的境界嗎?”孟子回答:“是的,我四十歲以后就不動心了?!蹦敲?,如何才能達到這個境界呢?孟子列舉了兩個方法,即“我知言”與“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 所謂“知言”是指能夠理解別人所說的話,同時也能明確地判斷?!睹献印分兄v,“聽到不妥當(dāng)?shù)脑挘椭缹Ψ绞潜凰侥钏杀?;聽到放蕩的話,就知道對方心里有邪念;聽到邪僻的話,就知道對方行事有違反正道的地方;聽到閃爍不定的話,就知道對方已經(jīng)滯礙難行了?!睋Q言之,擁有這種明確的判斷力,就不會被那些無關(guān)痛癢的小事所愚弄,更不會因而動搖自己的心意了。 第二,“浩然之氣。”公孫丑問孟子,何謂浩然之氣?孟子說:“難言也。其力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謙于心,則餒矣?!边@段話的大意是,這種氣極其廣大,剛健,若能對自己所行的正道抱著相當(dāng)?shù)淖孕?,以這種方法來培養(yǎng)它,就能充塞于天地之間。但它只是配合著道與義而存在的,若缺乏道與義,則浩然之氣也就蕩然無存了。只有在反復(fù)實行道與義時,才能夠自然而然地獲得,如果僅是偶一為之,就不可能獲得??傊?,首先要對自己所從事的合乎正道之事抱著堅定的信念,然后才能產(chǎn)生“浩然之氣”。 在《論語》中有“孔子絕禮于陳”的故事。孔子帶著弟子們周游列國時,在陳卷入政治糾紛中,連吃的東西都沒有,連續(xù)幾天動彈不得。最后,弟子子路忍不住大叫:“君子也會遇到這種悲慘的境遇嗎?”孔子對于子路的不滿視而不見,只是淡淡地回答:“人的一生都會有好與壞的境遇,最重要的是處在逆境時如何去排遣它?!?荀子根據(jù)這段故事指出:“遇不遇者時也?!比魏稳说囊簧倳胁挥龅臅r期,無論從事什么工作,都會有和預(yù)期相反的結(jié)果。長此以往,任何人都不免產(chǎn)生悲觀情緒。然而,人生并不僅有這種不遇的時候。當(dāng)云散日出時,前途自然光明無量。所以,凡事必須耐心地等待時機的來臨,不必驚慌失措。相反,在境遇順利的時候仍無論做什么事都會成功;可是總有一天,不遇的時刻會悄然來臨,因此,即使在春風(fēng)得意之時也不要得意忘形,應(yīng)該謹(jǐn)慎小心地活著。 身處順境而不驕矜,身處逆境而不頹唐,這才是聰明人所應(yīng)采取的生活態(tài)度。
姓 名:
聯(lián)系電話:
留言備注:
我要留言(留言后專人第一時間快速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