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葉手工炒制過程
1.茶坯選擇:一般選用名優(yōu)綠茶(扁形或卷曲形)作為茶坯。
2.摘花處理:在伏天或秋季前期的晴天下午采摘含苞待放的茉莉花,待晚間七八點鐘花朵開放前摘掉花蒂,使茉莉花呈珍珠狀,再篩去碎花片待用。
3.配花與窨制:一窨茶花比為100:50;二窨茶花比為100:40。一般炒花茶如果鮮花質(zhì)量好,一次到位,不用提窨。窨制方法為:茶葉鋪平,一層茶一層花,用手工將茶、花拌勻,蓋灑面茶,堆高15~18厘米,窨4~5小時,待茶葉帶潤時,即可炒花。
4.炒花:用瓶式炒干機(或在鍋中手工)炒花。轉(zhuǎn)速23~25轉(zhuǎn)/分鐘,控溫70℃~90℃之間。100型瓶式炒干機投茶約8.5千克,先用85℃~90℃炒3~5分鐘,將花炒蔫,然后70℃~80℃低溫炒干(18~20分鐘)起鍋。
2. 家庭手工炒制茶葉炒到什么程度
茶葉殺青的溫度是200~260℃。
殺青顧名思義就是破壞鮮葉的組織,殺青過程即采取高溫措施,使鮮葉內(nèi)含物迅速地轉(zhuǎn)化,茶青得當,則可以形成茶葉的關(guān)鍵品質(zhì),而殺青不到位,則茶葉有澀味,但如果溫度過高,又會使茶葉變焦。
炒青,是指在制作茶葉的過程中利用微火在鍋中使茶葉萎凋的手法,通過人工的揉捻令茶葉水分快速蒸發(fā),阻斷了茶葉發(fā)酵的過程,并使茶汁的精華完全保留的工序。炒青是制茶史上一個大的飛躍。
1、適當高溫,先高后低
炒青過程中,葉溫升高,酶促活動迅速增強,在酶的最適宜活動溫度20-45度范圍內(nèi),溫度每升高10度,酶活動性增加一倍。
2、悶炒為主,保持一定的含水量
悶炒能使炒青葉充分吸收鍋的輻射熱能,也利用了葉間的水蒸氣熱能,升溫快,受熱均勻,在三、四分鐘內(nèi)達到葉溫70度以上,揚炒須要五六分鐘。
3、快速短時,程度稍輕
炒青中采用適當高溫和悶炒為主的方法。炒青葉在鍋中升溫快,三、四分鐘葉溫可達70度以上,制止了酶促作用。
4、掌握適當?shù)耐度~量
投葉量太多,炒青葉溫升慢,翻動不均勻,易繼續(xù)紅變,產(chǎn)生浸潤狀褐紅色,品質(zhì)下降;投葉量太少,炒青葉不能悶炒,失水多,葉子部分不能翻炒,易焦灼,生產(chǎn)效率低。
5、根據(jù)不同的做青葉掌握炒青
(1)發(fā)酵程度
發(fā)酵程度適當?shù)孽r葉,一般含水量較少,葉尖略干枯,易于焦灼,炒青應稍低溫,多悶熱,以保持適量水份;發(fā)酵不足的應適當高溫,悶炒結(jié)合揚炒,以散發(fā)水份與青氣,炒青程度充足。
(2)品種
香氣高強,葉張薄黃的品種,如黃旦、本山,炒青溫度宜稍低,炒青程度略輕,但應及時揉捻和烘焙,青味濃強的肥厚品種,如大葉烏龍等宜適當高溫揚炒,程度充足。
(3)季節(jié)
春茶宜適當高溫和炒青充足;夏暑茶鍋溫可稍低,程序充足,以防在高溫氣候下,繼續(xù)發(fā)酵變色,秋茶可低鍋溫悶炒保水,程度稍輕一些。
(4)嫩度
成熟度高的做青葉,纖維素多,含水量少,宜低溫悶炒為主,程度略輕,較細嫩的做青葉,含水量多,多酚類物質(zhì)多,應適當高溫揚炒,程度充足。以散失較多水份,便于揉捻,同時可減少苦澀味。
6、根據(jù)不同的炒青機具掌握炒青
不同的炒青機具,由于性能不同,為達到適當?shù)氖潭龋⒁庹莆障鄳牟僮鞣椒ā?/p>
3. 手工茶葉制作過程炒茶
做法:1、摘茶。要求于早上霧氣尚未散盡前摘取,摘茶葉以嗚咀甲形(即二葉一芽),一年間采摘的茶又以清明期間采摘最好。
2、殺青。將摘取茶葉放進鍋里搓揉至濕潤為度,再用茶擦雙手慢慢揉捻,每3分鐘必須散開打松1次,然后再揉,約一搓茶不低于30分鐘。
3、炒茶青。將"殺青"好的茶葉放進鍋里,用火炒至干茶為止,然后放置冷卻約24小時。
4、篩選。將炒干的毛茶分為三類篩選,即茶心、茶末、老葉。
5、升茶(即復炒)。將篩選好的茶心放進鍋里用文火炒,至少不低于8個小時。
4. 茶葉手工炒制過程圖片
1、抖:作用是散發(fā)葉內(nèi)水分。
技術(shù):手心向上,五指微微張開,稍曲,將攢在手掌上的茶葉作上下抖動,并均勻地撒在鍋中。
2、搭:作用是使茶葉變寬、扁。
技術(shù):手心向下,四指伸直合攏,向上翹起,拇指分開,翻掌向下,順勢朝鍋底茶葉壓去。
3、拓:作用是把鍋中的茶葉托于手中,便于抖,也能使茶葉變扁平。
技術(shù)要點:手掌平展,四指伸直靠攏,手貼茶,茶貼鍋,將茶葉從鍋底沿鍋壁向里移動帶動在手掌上。
4、甩:作用是使茶葉從鍋邊上落到鍋底,自然排列整齊,并使發(fā)軟的葉片在滾動中包住芽頭。同時,也使手中的茶葉進行里外交換,以及起到整理茶葉條索的作用,使茶葉條索整齊均勻。甩主要用于青鍋。
技術(shù)要點:四指微張,大拇指叉開微彎,手心向下翻掌,順勢把手中的茶葉扔向鍋底。使葉片包住茶芽,起到理條,散發(fā)水分的作用,是青鍋后期手法。
5、捺:作用是使茶葉光潔、滑潤、扁平。青鍋、輝鍋均要用上。
技術(shù)要點:手掌平展,四指伸直靠攏,手貼茶,茶貼鍋,將茶葉從鍋底沿鍋壁用力向外推動。使茶身扁平光潤。
6、抓:作用是使手中的茶葉里外交換,整理條索,把茶葉抓緊、抓直。抓主要用在輝鍋和低檔茶的青鍋。
技術(shù)要點:抓是手工炒制最基本的動作。手心向下,五指微曲,抓住茶葉。作用是把茶葉整理成條,緊直。
7、推:作用是使茶葉光、扁、平,只用于輝鍋。
技術(shù)要點:手掌向下,四指伸直或微曲,拇指前端略彎向下,手掌與四指控制住并壓實茶葉,用力向前推出去。
8、磨:作用比推更強,使茶葉更加扁平、光滑。磨只用于輝鍋。
技術(shù)要點:在抓、推時用較快的速度作往復運動,作用是手對茶、茶對茶、茶對鍋的摩擦,增加茶葉的光滑度。
9、壓:作用是雙手用力壓扁茶條(右手壓著茶時,則左手壓在右手上;左手壓著茶時,則右手壓在左手上),壓多與磨結(jié)合進行,促使茶葉更加扁平、光滑。壓只用于輝鍋。
技術(shù)要點:在抓、推、磨的同時,一只手壓在另一只手背上。
10、扣:作用是使茶葉條索緊直均勻。用于低檔茶的青鍋及輝鍋。
技術(shù)要點:手心向下,大拇指與食指張開形成“虎口”,在抓、推、磨過程中,用中指、無名指抓進茶葉,用拇指擠出茶葉,將大部分茶葉掌握在手中,形成循環(huán)運動。
5. 茶葉的炒制過程農(nóng)家
1
/4
采青,采摘嫩葉,一片葉為一芯一葉,兩片葉為一芯兩葉。
2
/4
萎凋,放在空氣中,讓它消失一部分的水分,這個過程稱作萎凋。
3
/4
發(fā)酵,發(fā)酵越多,加工的味道越重,殺青,分為炒青與蒸青,用高溫殺死葉細胞,停止茶葉繼續(xù)發(fā)酵,揉捻,將茶葉像揉面一樣的揉捻,干燥,制茶,分為初制茶和精制茶,前者外形不好看,品質(zhì)也還不穩(wěn)定。
6. 茶葉手工炒制過程視頻
想學炒茶可以去抖音里面學。
抖音里面有很多關(guān)于炒茶方面的視頻,簡單易學。
炒茶分生鍋、二青鍋、熟鍋,三鍋相連,序貫操作。炒茶鍋用普通板鍋,砌成三鍋相連的炒茶灶,鍋呈25-30度傾斜。炒茶掃把用毛竹扎成,長1米左右,竹枝一端直徑約10厘米
7. 如何手工炒制茶葉
制茶過程: 萎凋:置于竹編竹篾上方,攤涼于無直射陽光的通風干燥處,鮮葉水分降到65%左右。
殺青:去除青草味,蒸發(fā)一部分水分,炒制后利于揉捻成形。
搖青:把茶葉置于搖青器具中,通過轉(zhuǎn)動,茶葉與機械摩擦,造成葉細胞損傷,使茶多酚酶促氧化,誘發(fā)香氣,形成茶所特有的香高味醇品質(zhì)。
揉捻:分為機器揉捻及手工揉捻。讓茶葉細胞壁破碎,使茶汁在沖泡時易溶于茶湯,提高浸出率,使茶葉成條。
烘焙:目的是蒸發(fā)葉內(nèi)多余水分,定型、產(chǎn)香。
干燥:把揉捻好的茶葉在太陽光下自然曬干,最大程度地保留茶葉中的有機質(zhì)和活性物質(zhì)。
燜黃:燜黃是使黃茶形成金黃的色澤和醇厚茶香的關(guān)鍵工序。濕度和溫度越高,變黃的速度越快。
葉子含水量的多少和葉表溫度是影響燜黃的主要因素。
渥堆:是普洱熟茶制作過程中的獨特工藝,也是決定熟茶品質(zhì)的關(guān)鍵點,是指將曬青毛茶堆放成一定高度后灑水,上覆麻布,使之在濕熱作用下發(fā)酵。 拓展資料: 制茶制造過程 制茶紅茶: 鮮葉>萎凋>揉捻>發(fā)酵>干燥>紅茶 發(fā)酵: 發(fā)酵是制造紅茶的關(guān)鍵,又稱『渥紅』,因葉片中含有生物催化劑『多酚氧化酶』,這種酶在高溫下會失去活性,所以紅茶不經(jīng)過殺青,所以酶保持了高度的活性。
另外茶葉中含有一類叫做『茶多酚』的無色物質(zhì),茶多酚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下,很容易氧化,變成紅色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變成紅色的湯,一部分不溶于水,累積在葉片中變成紅色,紅茶的紅湯紅葉即如此形成的。 分類:
1.小種紅茶:紅湯紅葉,有松煙香,為似桂圓湯。
熏焙:茶葉薄攤于竹篩中,地上堆松材,以明火燃燒,使茶葉吸收大量松煙香味。
2.功夫紅茶:發(fā)酵至葉色變銅紅才能烘干,掌握火溫烘至甜香濃郁才是優(yōu)質(zhì)產(chǎn)品。
(1875年后才有此制法)
3.紅碎茶:揉捻時用機器將葉片切碎,成顆粒形碎片。 紅茶制法于綠茶之后,約1650年前后才有。
制茶青茶: 鮮葉>曬青>搖青>涼青>殺青>初揉>初烘>包揉>復烘>干燥>青茶(烏龍茶) 屬半發(fā)酵茶,介于紅茶與綠茶之間的茶類。1855年前后才有此種制法。
制茶白茶: 鮮葉>曬干(或用文火烘干)>白茶 采摘細嫩茶葉,葉背多白茸毛的茶葉,加工時不炒不揉,使白茸毛在茶外表完整的保存下來。
1.銀針:又稱白毫銀針。
2.白牡丹:采摘一芽二葉,萎雕后直接烘干,葉背呈白色,葉面銀色,形似牡丹而得名。
3.貢眉:采摘一芽二三葉。
4.壽眉:制造時先經(jīng)抽針,抽摘出之茶芽做銀針,其它葉片制貢眉,制造時使葉緣微卷曲,完整的保留葉背的白茸毛,葉片似老壽星的眉毛而得名。
白茶性涼,具退熱降火之功 制茶黃茶: 鮮葉>殺青>揉捻>悶堆>干燥>黃茶 黃芽茶原料細嫩、采摘單芽或一芽一葉加工而成,主要包括湖南岳陽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銀針”,四川雅安、名山縣的“蒙頂黃芽”和安徽霍山的“霍山黃芽”。 制茶黑茶: 鮮葉>殺青>初揉>渥堆>復揉>干燥>黑茶 黑茶由于原料粗老,加之制造過程中一段堆積發(fā)酵時間較長,因而葉色多呈暗褐色,故稱黑茶。 制茶花茶: 將毛茶與花一層層的堆放,經(jīng)過幾個小時,待茶葉吸收了花香之后,將茶葉與花分開,分別烘干之后,再將花朵加到茶葉中即是花茶。以茉莉花為例:50公斤茶葉,大約配15~40公斤的茉莉花。 茶譜中記載,茉莉、玫瑰、薔薇、蕙蘭、蓮、桔、梔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 注:以上各種茶,因品質(zhì)特征各有不同,加工方法也千變?nèi)f化,一般有初加工與精加工之分;初加工的產(chǎn)品一般稱為毛茶(或初制茶),將毛茶加工成為精制茶或成品茶。 將各種毛茶或精制茶,用香花熏制后得到的產(chǎn)品稱為花茶。毛茶經(jīng)蒸汽處理,在模中壓成各種形狀,稱為緊壓茶。 :--茶
8. 茶葉手工制作過程
手工茶制作需要至少一天的時間,經(jīng)過多道手續(xù),才能完成制茶的工藝。
用于做高檔名優(yōu)茶的鮮葉要求采摘清明前的嫩芽為主,采摘時注意三不采,即不采雨水葉、紅紫葉、蟲傷葉。
新茶采摘回來后,需將其攤開放在篾曬墊上,中途均勻翻動3到4次。周長樹介紹,要自然萎凋6到8個小時,使茶葉的香氣慢慢的散發(fā)出來。
9. 茶葉手工炒制過程圖
炒制手式有抖、搭、搨、捺、甩、抓、推、扣、壓、磨,號稱“十大手法”,精深奧妙。炒制過程中,炒茶者根據(jù)鮮葉大小、老嫩程度和鍋中茶坯的成型程度,靈活地變化手法,調(diào)節(jié)手炒的力量。
抖:作用是散發(fā)葉內(nèi)水分。
技術(shù):手心向上,五指微微張開,稍曲,將攢在手掌上的茶葉作上下抖動,并均勻地撒在鍋中。
2. 搭:作用是使茶葉變寬、扁。
技術(shù):手心向下,四指伸直合攏,向上翹起,拇指分開,翻掌向下,順勢朝鍋底茶葉壓去。
3. 拓:作用是把鍋中的茶葉托于手中,便于抖,也能使茶葉變扁平。
技術(shù)要點:手掌平展,四指伸直靠攏,手貼茶,茶貼鍋,將茶葉從鍋底沿鍋壁向里移動帶動在手掌上。
4. 甩:作用是使茶葉從鍋邊上落到鍋底,自然排列整齊,并使發(fā)軟的葉片在滾動中包住芽頭。同時,也使手中的茶葉進行里外交換,以及起到整理茶葉條索的作用,使茶葉條索整齊均勻。甩主要用于青鍋。
技術(shù)要點:四指微張,大拇指叉開微彎,手心向下翻掌,順勢把手中的茶葉扔向鍋底。使葉片包住茶芽,起到理條,散發(fā)水分的作用,是青鍋后期手法。
5. 捺:作用是使茶葉光潔、滑潤、扁平。青鍋、輝鍋均要用上。
技術(shù)要點:手掌平展,四指伸直靠攏,手貼茶,茶貼鍋,將茶葉從鍋底沿鍋壁用力向外推動。使茶身扁平光潤。
6. 抓:作用是使手中的茶葉里外交換,整理條索,把茶葉抓緊、抓直。抓主要用在輝鍋和低檔茶的青鍋。
技術(shù)要點:抓是手工炒制最基本的動作。手心向下,五指微曲,抓住茶葉。作用是把茶葉整理成條,緊直。
7. 推:作用是使茶葉光、扁、平,只用于輝鍋。
技術(shù)要點:手掌向下,四指伸直或微曲,拇指前端略彎向下,手掌與四指控制住并壓實茶葉,用力向前推出去。
8. 磨:作用比推更強,使茶葉更加扁平、光滑。磨只用于輝鍋。
技術(shù)要點:在抓、推時用較快的速度作往復運動,作用是手對茶、茶對茶、茶對鍋的摩擦,增加茶葉的光滑度。
9. 壓:作用是雙手用力壓扁茶條(右手壓著茶時,則左手壓在右手上;左手壓著茶時,則右手壓在左手上),壓多與磨結(jié)合進行,促使茶葉更加扁平、光滑。壓只用于輝鍋。
技術(shù)要點:在抓、推、磨的同時,一只手壓在另一只手背上。
10. 扣:作用是使茶葉條索緊直均勻。用于低檔茶的青鍋及輝鍋。
技術(shù)要點:手心向下,大拇指與食指張開形成“虎口”,在抓、推、磨過程中,用中指、無名指抓進茶葉,用拇指擠出茶葉,將大部分茶葉掌握在手中,形成循環(huán)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