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文化網(wǎng)絡語?
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區(qū)域內(nèi)的云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jīng)過后發(fā)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緊壓茶,原產(chǎn)于云南瀾滄江流域中游一帶的思茅、版納、臨滄等地,集散今云南思茅市普洱縣,故名“普洱茶“,茶品以“陳”為貴,越陳越香,是中國茶葉中極具特色的茶類, 從發(fā)酵不同分為生茶和熟茶兩種,成品分為散茶和緊壓茶兩類。
生茶顏色以青綠、墨綠為主經(jīng)過時間陳化之后部分轉(zhuǎn)為黃綠、黃紅色。湯色以黃綠、黃紅、金黃為主。熟茶顏色以紅褐色為主,香氣有明顯渥堆味,內(nèi)質(zhì)湯色紅濃明亮,香氣獨特沉香,滋味醇厚回甘,葉底褐紅,幾乎不苦澀。
1、用一盞茶的時間,靜待花開,用一朵花開的時間,看淡去留無意。
2、擇一處清幽,斟一盞芳茗,看天高云淡,聽風聲濤聲。
3、心中無我,方能無怨無悔,心中有茶,方能坦然以對。
4、人與人的相遇,是久別重逢,人與茶的邂逅,是前世今生。
5、白茶清歡無別事,我在等風也等你。
二、西雙版納的地形是怎樣的?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位于中國云南省南端,與老撾、緬甸山水相連,與泰國、越南近鄰,土地面積近2萬平方公里,國境線長996公里。她美麗、富饒、神奇、猶如一顆璀燦的明珠鑲嵌在祖國的西南邊疆。瀾滄江縱貫南北,出境后稱湄公河,流經(jīng)緬、老、泰、柬、越5國出海匯入太平洋,譽稱為“東方的多瑙河”,因此,西雙版納既是面向東南亞、南亞的重要通道和基地,也是云南對外開放的窗口。西雙版納轄景洪市、勐??h、勐臘縣和11個國營農(nóng)場,總人口近100萬人,這里聚居著傣、哈尼、拉祜、布朗、基諾等12個少數(shù)民族,占全州人口的74%。
西雙版納屬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濕潤區(qū),本區(qū)熱量豐富,終年溫暖,四季常青。具有“常夏無冬,一雨成秋”的特點。一年分為兩季,即雨季和旱季;雨季長達5個月(5月中下旬—10月),旱季長達7個月之久(10月—次年5月中下旬)。所以是中國難得的避寒度假勝地。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有神秘的熱帶雨林,生活著占全國1/4的動物和1/6的植物,是名副其實的動物王國和植物王國。
三、西雙版納最佳旅游線路
野象谷
野象谷南距景洪市45公里,北距思茅市115公里,位于213國道西側,西雙版納的野象,主要集中生活在勐養(yǎng)自然保護區(qū)內(nèi)。現(xiàn)在野象谷主景區(qū)內(nèi)建起了游覽步行道、專供游人觀看野象活動的的高架走廊、大樹旅館、森林酒吧。 勐養(yǎng)自然保護區(qū)熱帶雨林中現(xiàn)存亞洲象近300頭,現(xiàn)馴養(yǎng)大象16頭(含表演象),是我國第一所馴象表演學校。每天上午11:00-12:00,下午2:00-3:00為游客表演節(jié)目,不另收費,與大象合影每次收費10元。 中國的野象,目前僅存在于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之中。而西雙版納野象谷,是野象活動最為集中、頻繁的地方。因其方便的交通和獨特的熱帶森林景觀而成為近年來西雙版納的旅游熱點,在那里,游客不僅可以看到野象,那獨具特色的熱帶雨林景觀,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們。 交通:在景洪客運站乘坐開往關坪的車,叫司機在三岔河野象谷停,票價12元。從思茅出發(fā)可乘開往景洪,勐臘的車。
門票:50元。熱帶雨林觀光索道,單程運行票價40元,約35分鐘,往返需60元。
打洛小鎮(zhèn)
打洛,傣語是聯(lián)合擺渡的渡口之意。從前,居住在這里的傣、布朗、哈尼等民族一起在江邊擺渡,故稱之為打洛。如今,各族人民昔日共同擺渡的渡口上已架起了一座長70多米的雙孔石拱橋,寬敞平坦的公路飛越打洛江直通園門橋。打洛是云南省南部邊境線上的一個重鎮(zhèn)。位于昆洛公路的終點,已被列為省級口岸。它以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及眾多的旅游景區(qū)享譽中外。景洪——打洛旅游專線是西雙版納州旅游主線之一。這條旅游主線,經(jīng)勐海縣城、勐遮壩子、勐混壩子、最后到達打洛。途中景點有南糯山茶王樹、西雙版納民族茶文化樂園、省茶科所、勐海純樟林、曼壘白塔、曼短佛寺及寺前民俗村、景真八角享、勐邦天鵝湖、勐遮佛寺壁畫、曼洪瀑布、架松野生茶樹王、勐混白塔等。需要2天時間才能游完全部景點。
打洛目前已成為集跨國旅游、邊境貿(mào)易為一體的滇南邊陲重鎮(zhèn)。在打洛邊境貿(mào)易開發(fā)區(qū)內(nèi)辟有中緬旅游村和邊貿(mào)街,中緬兩及其它國家的客商在那里從事商貿(mào)活動。邊貿(mào)街上有緬甸玉石、泰國珠寶、法國化妝品和來自祖國各地的百貨商品。游客可以在攤上挑選玉鐲、鑒別寶石、購買來自異國他鄉(xiāng)的商品。
打洛鎮(zhèn)政府建在打洛江畔,清澈的江水從鎮(zhèn)政府門前緩緩流初過,兩岸都是賓館酒樓和居民住宅 ,那江水便成了一個天然浴場。傣女浴江便成了打洛必不可少的一景。每當夕陽西下,華燈放之時,江岸上的賓館酒樓霓虹閃爍,在江中投下五彩繽紛的倒影。此時的打洛江中就會出現(xiàn)頭裹花裙浸水浴身的傣女,江上光波動蕩不停,人影綽約、虛虛幻幻,似臨神界仙境,那迷人的景致會使遠方來客流連忘返。
四、版納佛教白塔介紹是什么
你是說云南省西雙版納自治州景洪市大勐龍壩曼飛龍山曼飛龍白塔。曼飛龍白塔,離允景洪70公里??沙巳ホ慢堗l(xiāng)的公共汽車到曼飛龍村下車,然后步行約800公尺就到。曼飛龍白塔,傣族又叫“塔糯”(筍塔)。據(jù)傣文經(jīng)書記載,此塔建于傣歷565年(公元1204年)。相傳,負責建塔的技師和工匠是3個印度教和尚。結構主塔和幾個小塔同建在一個塔基上。塔基狀呈八角形須彌座,人稱這種塔式為金剛寶座塔。主塔高16.29公尺,塔座直徑8.6公尺。8個小塔似竹筍。塔座以上有壇臺、鐘座、復缽、蓮花、雀蒼、寶傘、風幡等8個主要部分組成。主塔形如葫蘆,上有尖頂;8個小塔開關與主塔塔形相似。這座塔的建筑風格,反映了傳自緬甸、泰國的小乘佛教的藝術特點,也說明了傣族人民悠久的文化和較高的藝術水平,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大勐龍曼飛龍白塔因其所在地而得名,一稱飛龍白塔,又因其潔白的塔身、金色的塔尖如春筍一樣破土而出,故又名筍塔,是小乘佛教古建筑,位于景洪西南67公里,距大勐龍鎮(zhèn)3公里。相傳由三位印僧設計,為勐龍古巴南批主建,造于傣歷565年(公元1203年)。塔群建在山頂,共9座,塔基呈多瓣形蓮花狀,周長42.6米。主塔高16.29米,四周環(huán)抱著8座小塔,分布八角,小塔高9.1米。塔呈葫蘆狀,塔身潔白,有各種精美的塑飾和彩畫。佛龕背上有各種動物、花草、卷云紋裝飾。塔剎由寶瓶、銀鈴、風鈴等組成。塔群造型富有韻律,很好地體現(xiàn)了傣族的建筑風格和宗教習俗。曼飛龍白塔是融內(nèi)地漢族與邊疆傣族建筑藝術為一體的南傳佛教古建筑,有較高藝術價值,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