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茶文化的精神涵蓋了儒、釋、道的哪些思想
1、書法漢字書法為漢族獨創(chuàng)的表現(xiàn)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等。中國的書法有五種基本書體: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
2、中國武術中國武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很重要一環(huán),是中國民族體育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幾千年來中國人民用以鍛煉身體和自衛(wèi)的一種方法,故稱之為功夫,民國初期簡稱為國術(后為中央國術館正式采用之名稱);被視為中國漢文化
3、中醫(yī)中醫(yī)是中國的傳統(tǒng)醫(yī)學,中醫(yī)一般是指中國以漢族勞動人民的傳統(tǒng)醫(yī)學為主的醫(yī)學,所以,中醫(yī)也稱為漢醫(yī)。
4、京劇京劇,中國五大戲劇之首,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之一
5、中國茶,始于神農時代,與中華文化相伴已走過數(shù)千年的歷史長河;源遠流長的中國茶文化,糅合了儒、道、佛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歷久彌新,生生不息。
6、中國瓷器。中國是瓷器的故鄉(xiāng),舉世聞名的中國瓷器,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chuàng)造和發(fā)明,瓷器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征,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中國所制造的精美的瓷器,為全世界人民所喜愛,對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中國也博得了“世界瓷國”的光榮稱號
7、中國圍棋。圍棋起源于中國,是一種策略性兩人棋類游戲,中國古時稱“弈”,西方名稱“Go”。流行于東亞國家(中、日、韓、朝),屬琴棋書畫四藝之一
8、中國的刺繡工藝在秦漢時期便已達到很高水平,是歷史上“絲綢之路”運輸?shù)闹匾唐分?。中國最為突出的刺繡是江蘇的蘇繡、湖南的湘繡、廣東的粵繡、四川的蜀繡。除此之外,還有河南開封的汴繡、浙江杭州的杭繡。蘇繡、湘繡、粵繡、蜀繡、汴繡、杭繡,合稱為“中國六大名繡”。
9、剪紙中國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于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在中國,剪紙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10、漢服是中國漢民族的傳統(tǒng)民族服飾,其由來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一直到明代,綿延幾千年。自炎黃時代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歷經周朝代的規(guī)范制式,到了漢朝已全面完善并普及,漢人漢服由此得名。隨后各朝代的漢服雖有局部變動,但其主要特征不變,均是以漢代為基本特征。漢服(華服)是非常美麗的服裝,它)最能體現(xiàn)漢族人儒雅內秀、神采俊逸、雍容華貴、美麗端莊的氣質。
2. 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請論述茶道的精神內涵
中國茶文化三大核心:茶道、茶德、茶藝。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lián)、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漢族人飲茶,據(jù)說始于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xiàn)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
1,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tǒng)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
2,茶有八德——康、樂、甘、香、和、清、敬、美。“茶德”的概念自唐代從中國傳播到日本、韓國等,豐富了這些國家的茶文化內涵。
3,茶藝是一種文化。茶藝在漢族優(yōu)秀文化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和借鑒了其它藝術形式,并擴展到文學、藝術等領域,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漢族茶文化。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huán)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xiàn)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tǒng)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xiàn)象。
3. 中國的茶道精神融合了哪些文化之精髓?
中國茶道的精髓以“四諦”為總綱,即和、靜、怡、真,和諧是中國茶道文化不朽的靈魂。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一種修身養(yǎng)性的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一種很有益的和美儀式。 中國茶道是“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的有機結合,包括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導引這七種主要義理。
中國茶道以“四諦”為總綱,即和、靜、怡、真。 和 “和”是中國茶道的靈魂,是中國茶道的哲學思想核心。茶道的“和”其實就是中國佛、道、儒三家思想雜揉的具體體現(xiàn)。我們應該知道“和”的思想,并不是儒家獨有的。儒、釋、道三家均提出了“和”的思想,三者之間還是有差別的。儒家重視禮義引控的“和”。道家倡導純任自然的“和”,反對人為的規(guī)范。佛家推崇的則是超越現(xiàn)世的主客體皆空的宗教形式下的“和”。儒家的“和”,體現(xiàn)中和之美;道家的“和”體現(xiàn)無形式、無常規(guī)的自然美;佛家的“和”,體現(xiàn)規(guī)范之美。
中國茶道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而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適已”的隨意性;迎合了中國民眾的實用心理。這正是區(qū)別于茶道的根本標志之一。 和諧——中國茶文化不朽的靈魂。
4. 中國茶文化及茶道的精神內涵
中國是茶文化的發(fā)源地,中國茶文化在歷史上曾對韓國和日本的茶文化產生過重要影響。
在當代,日韓的茶文化對中國茶文化也帶來了良好的影響。
那么,中日韓三國“茶”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三國的茶文化、茶具、茶道精神分別是什么?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中日韓三國的“茶”吧。
一、茶文化和茶藝
茶文化無論是內涵還是外延都是比較廣泛的,它固然以茶道為核心,但茶道畢竟只是茶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茶文化至少還要包括茶文學、茶藝術、茶館文化、民俗茶文化等。
1、日本
在日本茶文化中,茶文化與茶道幾乎是同義語,茶文學、茶藝術等全部匯聚在茶道 之中,故有日本學者稱日本茶道是“綜合文化體系”。
而日本的茶藝已經形成了完備的體系,發(fā)展為了一門獨立的藝術,可以說是將“儀式感”演繹到了極致。
點這里,詳細了解日本茶道的“前世今生”!
2、韓國
在韓國茶文化中,茶禮是主流,與日本的茶道相近。
韓國的茶禮不完全同于日本的茶道,而是發(fā)展出了一套以五行茶禮為核心的茶禮流程,點這里,詳細了解韓國茶禮的起源和發(fā)展。
韓國的茶文學發(fā)達于日本,比如崔致遠、李行、權近、李奎報、李崇仁、鄭夢周、李檣、崔怡、金正喜等人撰寫許多漢文茶詩和茶文。
而日本僅有空海、嵯峨天皇等人撰寫有少量茶詩文,影響較小。
3、中國
在中國茶文化中,茶文化的各個方面,如茶道、茶文學、茶藝術、茶館文化、民俗茶文化均很發(fā)達。
其中,茶藝是在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和借鑒了其它藝術形式,并擴展到文學、藝術等領域,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中國茶文化形式之一。
比如玻璃杯茶藝、蓋碗茶藝、紫砂壺茶藝等,都是中國茶藝的優(yōu)秀代表。
在中國茶文化中,茶道與茶文學是雙峰并峙,民俗茶文化更是異彩紛呈,茶館則是中國茶文化中的獨特風景。
二、茶器的對比
1、日本茶器
日本的茶道雖源自中國,但也走出了自己獨特的精心禪境來,集茶、書畫、香、花為一體,用生活美學、心學層面之禮節(jié)表達出來。
茶器是茶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對茶道器具極為講究,茶道器具名目繁多,不但有大小之分,還有“和物”與“唐物”、“高麗物”之區(qū)別。
戰(zhàn)國時代,日本就把來自中國的茶器視為寶物,如果獎賞給立功的武士一個茶罐,武士就會欣喜得如同獲得了一座城池。
從鐮倉至室町(1336—1573)時代,日本出現(xiàn)了著名的“六大古窯”:瀨戶、常滑、信樂、越前、丹波、備前。
這便是我們所熟知的日本各種“燒”的前身,現(xiàn)代還有美濃燒、有田焼(相當于中國景德鎮(zhèn)陶瓷)、清水燒等。
除了陶瓷茶器,日本的鐵器、銀器、錫器等所制作的茶器也是獨樹一幟,紋樣精美、做工考究。
2、韓國茶器
韓國茶器最早是以陶瓷為主,而韓國陶瓷的歷史起始于土器。
大約在10世紀,韓國開始能夠燒制青瓷和白瓷,其中青瓷的生產離不開中國五代時期越窯的影響。
在12世紀,得名“翡色”的深邃青翠釉色、鐵銹花繪畫裝飾以及有黑白裝飾效果的鑲嵌技法,都屬于高麗青瓷特有的面貌,青瓷的生產達到了頂峰。
這一時期的高麗青瓷有兩大著名生產地:康津和扶安。
和青瓷相比,白瓷直到15世紀初才開始真正成功進入生產。
白瓷清潔簡素與朝鮮王朝的統(tǒng)治理念儒家思想契合,白瓷被規(guī)制為帝王用器。
白瓷茶器和青瓷茶器作為韓國茶器的代表,不僅在歷史上熠熠生輝,在現(xiàn)代依然是韓國人茶器的主流茶器。
3、中國茶器
中國茶器經歷了漢、唐、宋、明等幾個朝代的發(fā)展,每個時期各不相同。
西漢時期的茶器同食具、酒具共用,并且已開始出現(xiàn)了專用茶器。
唐代貴族王朝主要用金銀茶器,普通百姓則用陶瓷茶器,生活講究的大戶都備有全套的碾茶、泡茶、飲茶器具。
宋代以后,茶盞是一種小型茶碗,敞口小底,有黑釉、醬釉、青白釉及白釉多種。
元代青花瓷茶器聲名鵲起,而白瓷上綴以青花紋飾,既典雅又豐富,和茶文化內涵的清麗恬靜很一致,深受飲茶人士的推崇。
明朝時期,宜興紫砂陶與景德鎮(zhèn)的瓷器同時發(fā)展,“景瓷宜陶”在燒制釉色、造型上都有了極高的革新發(fā)展。
清代茶器品種增多,色彩多樣,從而把茶器制作推向新的高度。
到了現(xiàn)代,中國人民使用的茶器“包羅萬象”,陶瓷、紫砂、玻璃、金屬茶器各顯其奇,在繼承傳統(tǒng)的同時,也有了新的發(fā)展。
三、茶道精神
茶道精神源遠流長,不僅在中華大地上呈現(xiàn)出千姿百態(tài),其行為藝術更隨著我國的對外交往而傳播到世界各國。
當前隨著"一帶一路"國家倡議輸出中華茶文化,已成為我國融入世界大同的重要手段。
中日韓茶道的精神兼容并蓄又各有不同,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中日韓的茶道精神。
1、日本:“和、敬、清、寂”
十六世紀末,千利休開創(chuàng)了正宗的日本茶道,提出了“和敬清寂”四個字。
“和、敬”是處理人際關系的準則,通過飲茶做到和睦相處,以調節(jié)人際關系;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內心的塵垢和彼此的芥蒂,以達到和敬的目的。
“清、寂”是指環(huán)境氣氛,要以幽雅清靜的環(huán)境和古樸的陳設,造成一種空靈靜寂的意境,給人以熏陶。
除了和敬清寂,日本茶道還有“一期一會”之說,這是日本茶人在舉行茶事時抱有的“一生一世只一次”的信念,來源于佛教的無常觀。
2、韓國:“和、敬、儉、真”
韓國提倡茶禮以和、靜為根本精神,其含義泛指和、敬、儉、真。
“和”即和善,“敬”即敬重、禮遇,“儉”即儉樸、清廉,“真”即以誠相待。
韓國茶禮的整個過程,從環(huán)境、茶室陳設、書畫、茶器造型與排列,到投茶、注茶、茶點、吃茶等均有嚴格的規(guī)范與程序,力求給人以清靜、悠閑、高雅、文明之感。
進入20世紀,韓國的茶禮逐漸走出一條獨立發(fā)展的道路。
韓國的茶禮以“和靜、清虛、中正”為精神脈絡,表現(xiàn)出心地善良、禮貌謙恭、簡樸廉政等東方傳統(tǒng)美德。
3、中國:“儉、清、和、靜”
作為茶文化發(fā)源地,中國的茶文化內容豐富,茶道精神歷史悠久而且提法多有不同。
陸羽在《茶經》里用“精行儉德”四個字強調了茶對于人格的自我完善性的重要性,“精行儉德”曾經被國人當作茶道精神的內涵。
茶學家莊晚芳先生總結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為“廉、美、和、敬”。
他解釋說:“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p>
在“廉、美、和、敬”中“和”是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一個“和”字意味著天和、地和、人和。
它意味著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統(tǒng)一與和諧的,并由此產生并實現(xiàn)了“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諧之美。
茶界泰斗張?zhí)旄O壬谩皟€清和靜”四字提出了對中國茶禮的理解和定位,并被茶界廣泛推崇。
茶尚儉,就是勤儉樸素;茶貴清,就是清正廉明;茶導和,就是和衷共濟;茶致靜,就是寧靜致遠。
他提出中國茶禮“儉清和靜”的核心思想,不僅自己身體力行做到“儉清和靜”,而且還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茶人。
相比韓日茶道,中國茶文化的宗教色彩較淡薄,而是把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給人們留下選擇和發(fā)揮的余地。
從王公貴族到平民百姓,從街邊挑夫到閨中小姐,每個人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根據(jù)自己的情況和愛好選擇不同的茶藝形式和思想內容,不斷加以發(fā)揮創(chuàng)造。
縱觀中國,日本和韓國的茶文化,和善知禮,清心真誠乃是不變的茶道精神。
這些可貴的精神和追求延續(xù)至今早已成為人類精神文化的瑰寶,同時也應該成為后人繼續(xù)追求和傳承的美德文化之一。
中日韓茶文化同根同源,經過上千年的發(fā)展,融合了各自民族文化的養(yǎng)分。
三者在很多方面有相輔相成、異曲同工之妙,同時又各具千秋。
中日韓三國彼此以茶結緣、以茶會友,不論是過去還是將來,三國人民都共同體味著茶香中蘊含的包容、親和與凝聚之力。
5. 中國茶道的精神內涵與儒釋道的關系
唐朝作為茶,佛的鼎盛時期更有其特殊的歷史意義。- 佛教自西漢末年傳入中國以來,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與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茶與禪“因緣”深長,自古就有“禪茶一味”的說法。據(jù)《茶經》記載,僧人在兩晉時期即以敬茶作為寺院的待客之禮。,到了唐朝,隨禪宗的盛行,佛門嗜茶,僧侶坐禪需茶提神破睡,尚茶之風也更加普及,促進了茶葉的發(fā)展,佛教文化成為了茶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
一、茶文化的源起與佛教的關系-
《茶經》是我國也是世界第一部茶學專著,約成書于唐建中元年(780年)。茶圣陸羽是個棄兒,被龍蓋寺的和尚積公大師收養(yǎng)。積公為唐代名僧,也是個飽學之士。陸羽自幼得其教誨,深明佛理。積公好茶,陸羽隨大師在寺院采茶,煮茶,對茶學早就發(fā)生濃厚興趣。后來陸羽經過潛心研究和寫作,終于寫出了中國的第一部茶文化專著
二、“茶道”一詞溯源與佛的關系-
“茶道”一詞首見于中唐?!安璧馈眱勺衷趷鄄枞诵闹惺侵档镁囱龅囊黄斓?。它先出自詩僧和茶僧美稱的皎然之詩作《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三、唐蕃友好關系可見佛文化茶文化的密切關系
由于社會、歷史的原因和政治上的需要,唐朝統(tǒng)治者大多推崇佛教。隨著兩位篤信佛教的和親公主飲茶之風傳到了吐蕃。640年和平使者文成公主博學多才且篤信佛教。入蕃時隨身攜帶了釋迦牟尼真像同行,并帶有大量佛經、醫(yī)書、餅茶及珍寶飾物。茶文化是從文成公主開始在吐蕃傳播。由于吐蕃以畜牧為業(yè),食物中肉、乳較多,而飲茶恰有止渴生津、解油膩、助消化之功能,故而一開始就受到上層貴族的歡迎,并逐漸盛行,以致發(fā)展到“夷人不可一日無茶”的境界。
四、僧人飲茶歷史悠久,飲茶有“三德”,利于叢林修持,由“茶之德”生發(fā)出禪宗茶道
僧人種茶,制茶,飲茶并研制名茶,為中國茶學,茶道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唐代茶文化隨著佛教的傳播而傳入朝鮮、日本,以后又傳播到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qū)。
6. 中國茶道精神內涵
茶藝與茶文化主要學習農業(yè)生物科學、食品科學、茶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茶樹栽培育種和茶葉生產、營銷基本訓練,具有茶樹栽培育種、茶葉生產、茶的綜合利用和營銷方面的基本能力。本專業(yè)主要研究茶葉的生產、加工、茶藝美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藝知識,掌握現(xiàn)代茶葉營銷技巧、泡茶技藝、品茗環(huán)境設計、舉辦茶會的技能,具備茶藝與飲料、飲料食品的開發(fā)與營銷能力及茶館經營管理能力。例如:以茶為載體的茶文化推廣及國際文化交流,茶文化旅游景點講解員
茶藝與茶文化專業(yè)開設課程主要有:中國茶文化學、中國茶俗、茶道歷史、茶藝學、茶藝館實用英語、茶企業(yè)經營與管理、茶葉保健學、茶樹栽培、茶葉加工與品評、茶具鑒賞、茶藝沖泡技巧、茶藝表演與編創(chuàng)、消費心理學、茶葉市場營銷、職業(yè)形象與社交禮儀、文學欣賞、音樂欣賞、美術欣賞、表達與溝通、英語聽說、形體訓練、古箏。
7. 中國茶道蘊含的儒釋道思想
怡
1.首先茶具有保健作用,常飲茶能強身健體?!吧硇慕】怠保紫葟娬{的是“身”,身體健康,是“怡情養(yǎng)性”的前提。其次,茶道的主要目的是修身、怡情、養(yǎng)性,人們以茶悟道,從而怡然自樂,得到人生境界的升華,提高生活的質量。
2.與儒學,道家的主題一致。
3.與前面各家提出的“融”“性”“倫”“樂”“美”相通?!∏鍨榈兰业拇~。
清
1.清苦,清心,清寂,清凈,茶清如露。
2.為人清廉,清正,清心寡欲,清心健體。
3.與前面各家提出的靜,理,廉,儉等相通。但“清”與傳統(tǒng)文化“道家”一脈相通,讓人一目了然。
和
儒家思想的主要體現(xiàn)。
1.禮,義,仁,忠,孝,以“和”為核心,中華民族向來崇尚中庸之道,以“和”為貴。
2.以茶交友,以茶待客,以茶聯(lián)誼等,是茶人,茶事活動中儒家思想“和”的體現(xiàn)。
3.與前面各家提出的“美”,“敬”“圓”等相通。
真
道家“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體現(xiàn)。
1.返璞歸真,寧靜致遠,道法自然,守真養(yǎng)真的哲學思想。
2.真茶真水,真情真意,真善真美,真誠守信,不虛假,應是茶道和茶人精神。
3.與前面各家提出的“廉”“理”“融”“性”“美”“靜”“正”“敬”等相通,但“真”更符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道家思想和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所以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儒道來說,中國的茶道精神核心是“怡,清,和,真”。
8. 請談談您對茶文化中儒釋道思想的理解
1、天人合一,物我玄會。
中國茶藝美學的哲學基礎,“天人合一”是源自《周易》的一個哲學命題,莊子最早做了論述,后來發(fā)展成為哲學思想體系,并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據(jù)此,孟子提出“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樹立了“蓋天地萬物本吾一體”的思想。有了這種思想,茶人心靈的搏動就能與大自然的生命律動渾然一體,茶人和茶就會產生富有人情味的情感交流,體驗無比親切美妙的感受。
“物我玄會”則是強調在品茶時從思想上泯滅物我界限,用全身心去與客體進行情感交流,通過物我融通,達到“思與境偕,情與景冥”的境界,這時我即茶,茶即我,人與自然融合,一滴萬川,有限無限,都在頓悟中消融,個體思想課達到絕對自由的“天樂”境界。
2、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者”即智者,“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是孔子創(chuàng)立的“君子比德”審美論。朱熹解釋說:“智者達于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于水,故樂水;仁者安于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于山,故樂山?!奔慈寮艺J為審美必須符合他們推崇的道德。據(jù)此,茶藝美學發(fā)展處了茶人愛石、愛玉、愛松、愛竹、愛梅、愛蘭,以及追求真善美的藝術風格。
3、滌除玄鑒,澄懷味象。
“滌除玄鑒”出自《道德經》,洗凈污垢為滌,掃去塵埃為除,古人把鏡子稱為“鑒”。茶藝美學強調滌除玄鑒,要求茶人像大掃除一樣把主觀成見和一切教條迷信清除干凈,讓心一塵不染,一妄不存,一相不著,在茶事活動中用虛靜空靈之心去觀照萬物,去感受自然真切之美。
“澄懷味象”是南朝山水畫家宗炳提出的審美理論,在茶藝美學中是對“滌除玄鑒”這一哲學命題的補充,澄是指水清澈平靜之意,“澄懷”,即使自己的心懷像澄清的水一樣平靜明澈,“味象”是指茶人用澄明如水之心去品味茶,去妙悟審美對象。
4、道法自然,保合太和。
在中國茶藝美學中,“道法自然”表現(xiàn)為追求自然美。自然的本性是樸素的,自然美表現(xiàn)在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花之自落,水之自流,它們都是自然無為,淡然無極。
在茶事活動中,“道法自然”具體表現(xiàn)為力求樸素簡約,返璞歸真,純任心性,一切都毫不取巧,毫不矯揉造作。因為只有自然的東西才是真物,只有自然地流露才見真情,只有自然無我才見真性,只有自然之美才淡然無極,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因此茶人強調美到極致是自然。在自然表露中間真情,在自然忘我中見真性,在追求道法自然中去除自私,擺脫桎梏,返璞歸真,得到審美享受,獲得心靈自由。
9. 中國的茶文化與儒釋道
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歷史,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一展示在世界人民面前,也向世人逐漸揭開它東方文化的神秘面紗。自馬可波羅東游以來,西方人民對神秘的東方文化一直探尋不止,東方文化獨特的魅力千百年來一直是西方人民所向往喜愛的。
今年元旦,在法國一個偏遠的小鎮(zhèn)里舉辦了一場中國盛事。在法國政府的邀請下,四川自貢派遣燈貿會對外演出團前往法國卡斯特爾進行燈展表演。此次燈展收到了法國民眾超乎想象的熱烈歡迎,共計25萬人前往參加燈展,創(chuàng)收360元美元,讓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又一次在世界舞臺上大放異彩,再一次證明了外國人對神秘東方文化魅力的喜愛。
李小龍將功夫帶向了世界,李小龍的功夫電影放映之后,整個世界掀起了一股學習中國功夫的熱潮。李小龍在西方人的眼中就是中國功夫的代名詞,被許多西方人所崇拜,以至于好萊塢一半的武打明星都將李小龍作為偶像,許多武打動作都有李小龍的身影。英文也特地為此加入了“chinese kungfu”一詞。而熊貓作為中國的國寶也廣為人知,甚至向多個友好國家贈送熊貓以示友誼,熊貓出國后在各國也都被視為珍寶,大量游客前往參觀。而結合功夫與熊貓這兩大元素的美國電影《功夫熊貓》也是廣受各國人民喜愛,讓各國人民對中華文化平添一分好奇。
還有一樣走向世界的就是中國戲劇,無論是京劇中的生旦凈丑還是令人叫絕的川劇變臉,都讓西方國家嘆為觀止。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一代戲曲大師梅蘭芳訪美,在美國做巡回演出,徹底將中國戲劇在美國的影響推上了巔峰,世界驚嘆與梅蘭芳大師精湛的演出技巧,也為中國戲曲博大精深的藝術內涵而折服。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遠不止如此,無論是靈動飄逸的書法文化,還是飄然如畫的漢服文化,還是中國唯一一個圖騰的文字,甚至是神乎其技的中醫(yī)針灸都讓全世界人民對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而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