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云南手工柴燒茶葉罐廠家
建水紫陶的原材料是泥土,做成陶坯以后,還要放到窯中燒制,柴燒的話,還要用木材燒。從制坯到精修,再到刻填,再到燒制,到打磨,每一道工序都是人工完成,都是在泥土的環(huán)境中完成。
而且由于建水紫陶的泥土很細(xì)密,茶葉罐成品后,有一些深層次的灰塵,用一般的方法就不能很好的清理,就像人的皮膚一樣,要想清潔深層的垃圾,就要用洗面奶。
而建水紫陶的洗面奶就是橄欖油,通過涂抹橄欖油,才能把紫陶內(nèi)部的一些深層垃圾吸附出來。
2. 云南瓦罐烤茶
這7個最愛喝茶的少數(shù)民族分別是:
第一名——藏族;第二名——蒙古族;
第三名——白族;第四名——土家族;
第五名——侗族;第六名——苗族;
第七名——布朗族。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7個最愛喝茶的少數(shù)民族吧!
1、藏族
西藏地處高寒地區(qū),藏民大部分以游牧為生,多食乳酪,又少蔬菜,而茶不僅能生津止渴,還能防止多種當(dāng)?shù)爻R姴 ?/p>
所以,藏民把茶不僅看作日常飲料更視為神圣之物,素有“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之說。
西藏茶館遍布各地,有酥油茶、清茶、奶茶、甜茶等多種飲茶方式,其中藏族人民最常喝的就是酥油茶。
酥油茶藏語稱“甲脈兒”,是藏族民間傳統(tǒng)的日常飲料,流行于西藏、青海、甘肅、四川及云南等藏族地區(qū)。
藏族人喝茶,不管是酥油茶還是清茶,都喜歡放點鹽,這與藏族人民的飲食結(jié)構(gòu)有關(guān)。
在藏區(qū),茶被當(dāng)作圣物,與經(jīng)書、珠寶一道,裝進(jìn)每一尊新塑成的佛像體內(nèi),并經(jīng)活佛加持開光,這尊佛像才有靈氣。
2、蒙古族
蒙古族人酷愛喝茶,素有還有“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之說。
其他地區(qū)的人都說“一日三頓飯”是不可少的,但蒙古族往往是“一日三次茶”,卻只習(xí)慣于“一日一頓飯”。
每日清晨,蒙古族主婦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煮一鍋咸奶茶,供全家整天享用。
通常一家人只在晚上放牧回家才正式用餐一次,但早、中、晚三次喝咸奶茶,一般是不可或缺的。
在日常生活中,蒙古族人常飲的茶有三種:酥油茶、奶茶、面茶。
其中的奶茶是蒙古族人每天都要喝的茶飲,蒙古語叫“蘇臺茄”。
蒙古族人民喝的咸奶茶,用的多為青磚茶和黑磚茶,并用鐵鍋烹煮,烹煮時,要加入牛奶和鹽巴。
3、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在唐代《蠻書》中有記載,一千年前南詔時期的他們,就有飲茶的習(xí)慣。
逢年過節(jié)、賓客臨門,白族人民都要飲“紹道兆”,也就是“三道茶”。
第一道是苦茶,也就是烤茶
烤茶經(jīng)過火爐上烤制后煮熱,香氣濃郁、滋味醇厚。
第二道則是甜茶
是以蒼山綠茶沖泡的淡茶水,加入紅糖、核桃仁、乳扇,喝起來香香甜甜。
第三道是回味茶
是將綠茶里加入少許蜂蜜和花椒、姜,喝起來有麻味、辣味、甜味、苦味,回味無窮。
這三道茶通常在重大節(jié)日和招待貴賓時使用,簡單的幾道茶里寓意著白族人民對人一生的感悟。
一苦、二甜、三回味,有最初的努力拼搏,才能有積累和享受,最后是對自己一生的回顧,表達(dá)了人生的三種境界。
4、土家族
土家人自稱為“畢孜卡”,意即“本地人”,相傳是古代巴人的后裔,他們主要聚居在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的地方。
茶在土家族人的飲食和社會生活中占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早在唐代,土家地區(qū)普遍有飲茶的習(xí)俗,并且積累了一套制茶的方法。
土家人過日子勤儉節(jié)約,一般嫩葉制的細(xì)茶自己不舍得喝,要拿去賣錢換取家用和留少許待客。
平日里飲用的是粗茶,這粗茶是用在夏秋之際給茶樹剪枝整形時剪下的老葉細(xì)枝制成的。
土家人十分好客,不論生人熟人,不管自家客家,總是以茶相待。
正如一首民歌所唱:“鴉雀子尾巴撒,身穿綠背褂,一翅飛到前院里,咖的咖的喊,一翅飛到后院里,喊的喊的咖,小么妹,快燒茶,外頭客來噠?!?/p>
5、侗族
侗族人喝打油茶,它是用茶葉、米花、炒花生、酥黃豆、糯米飯、肉、豬下水、鹽、蔥花、茶油等混合制成的稠濃湯羹。
打油茶,是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茶習(xí)慣。
一天之中,不分早晚,隨時都可以制作,清香甘甜的油茶,提神醒腦,煥發(fā)精神,兼有祛除濕熱,防治感冒、治療腹瀉之效。
用打油茶待客是他們的重要禮俗。
侗家人喝油茶的規(guī)矩是:在侗族地區(qū)無論到哪家,請你喝油茶,你不必講客氣,太客氣了,是對主人的不尊敬。
喝茶時,主人會給客人一根筷子,如果不想再喝,就將這根筷子架到碗上,主人就不會再斟下一碗茶了。
凡在喜慶佳節(jié),或親朋貴客進(jìn)門,總喜歡用做法講究、佐料精選的油茶款待客人。
6、苗族
苗族有喝油茶湯的習(xí)慣,八寶油茶湯就是苗族茶俗的代表。
苗族人常說:“一日不喝油茶湯,滿桌酒菜都不香”。
倘有賓客進(jìn)門,他們更為用香脆可口,滋味無窮的八寶油茶湯款待。
它既解渴,又飽肚,還有特異風(fēng)味,是我國飲茶技藝中的一朵奇葩。
除了八寶油茶湯,苗族人還有飲用蟲茶的習(xí)慣。
將鮮茶盛于竹簍,澆上淘米水,置于通風(fēng)樓閣。
不日,茶葉里長出米蛀蟲,以茶為食,繁殖為滿簍米蟲。
第二年四五月間,茶葉被蟲吃光,簍底留下厚厚一層蟲屎,篩去雜物,剩下的即為米蟲茶。蟲茶外形顆粒狀,呈黑褐色,色澤油潤光滑,有淡淡的香味。
沖泡后,茶水馥郁甘洌,醇香宜人,滋味醇和回甘,舒適可口,飲之令人頓感心曠神怡。
7、布朗族
布朗族,是云南最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也是我國最早種茶、制茶、飲茶的民族之一。
茶葉是布朗族的主要經(jīng)濟(jì)作物,聞名遐邇的普洱茶就是布朗族先民栽培的著名物產(chǎn)。
時至今日,布朗族地區(qū)仍是“普洱茶”、“勐庫茶”的主要原料產(chǎn)地之一。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布朗族人民將茶葉與生產(chǎn)、生活高度融合,形成了多種多樣,獨具特色的飲茶、食茶方式。
布朗族人不僅擅于制作竹筒烤茶和酸茶,而且有吃酸茶、喃咪茶和飲青竹茶、土罐茶的傳統(tǒng)習(xí)俗。
布朗人祭火神、請佛爺念經(jīng)時,祭品中須有竹筍和茶。
辦婚事時,用茶葉作禮品,男青年向女青年求婚時,會請一位長者帶著茶葉和煙去女方家提親。
地域和民俗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七彩斑斕的中華茶飲文化,也由此印證了茶的世界是多么博大精深。
少數(shù)民族獨特的飲茶方式為中國茶文化增添不少異彩,也為推動茶文化發(fā)展作出積極貢獻(xiàn)。
3. 云南柴燒壺
建水紫陶因泥料特殊性,柴窯燒制壺時需要把壺口做大一點,墊上泥條,燒制結(jié)束之后需要要校正壺口,而紫陶紫泥無論窯內(nèi)氛圍如何改變,導(dǎo)致外觀呈黑、褐、紅、古銅色等,但經(jīng)打磨后壺口內(nèi)部一定是紅色的(紅的多少及深淺跟打磨的深度也有關(guān)系),這是純正的、地道的建水紫陶(白泥除外)的本色。
4. 云南粗陶烤茶罐
錫罐好
純錫茶葉罐指的是采用含錫量99.95%的國標(biāo)一號錫錠為原料,加工成錫罐為主的儲存茶葉的罐子,成品錫含量達(dá)到97~98%我們稱之為純錫茶葉罐。在古時候,人們就喜歡用錫來凈化水質(zhì)使味道更加清甜,錫對人體無毒無害,性屬涼。一般來說金屬都會有種金屬味,而錫卻沒有。用錫制成的茶葉罐因為自身的材質(zhì)特性,密封性相對其他材質(zhì)來說更強,而且因為罐身比較厚實,罐頸高,溫度恒定,保鮮的功能就更勝一籌。
長期以來,高檔品牌茶葉都是用錫罐包裝。錫罐儲裝茶葉,從古至今已被公認(rèn)為茶葉長期保鮮的最佳器皿。錫茶葉罐能夠很好解決因密閉效果差,保鮮短暫,遇高濕、高溫或干燥氣候茶葉變質(zhì)快,潮濕發(fā)軟變質(zhì)的問題。用純錫茶葉罐儲茶可長期保鮮,有效避免營養(yǎng)流失和口味變化
5. 云南烤茶罐
“烏撒烤茶”就是威寧香爐山茶園依據(jù)這種飲茶方式研發(fā)出來的一種獨具地方民族特色的飲品!它通過一個小小的烤茶罐,使這種獨特的烤茶法得以傳承,也弘揚了我國博大精深的民族民間茶文化。如果烏撒烤茶是中華茶文化中的瑰寶,那么,烤茶罐就是烏撒烤茶之魂!
6. 云南古老茶罐
銀蒼玉洱沱茶是高端茶。
也就是還保留著茶葉原來的茶葉形態(tài),沒有壓制成特殊形狀,更加有利于茶友觀察普洱茶葉片的條索、外形、色澤、手感等,一般選購時,云南當(dāng)?shù)囟际前垂飦矸Q重的,平時儲存在茶葉罐內(nèi)。走親訪友,用茶罐禮盒裝普洱茶散茶看起來也是比較高端上檔次的。
7. 云南烤茶土陶罐
五味茶,是將茶葉裝進(jìn)專門用來烤茶的陶罐中,在微火上轉(zhuǎn)來轉(zhuǎn)去慢慢烤黃、烤香,然后逐步注入已沸的開水,在微火上煎煨。待茶香四溢時,按配比將姜絲、核桃仁茸、花椒粒、葛根片、火煅后的食鹽和蜂蜜放進(jìn)陶罐中同煎片刻,便可泌汁入杯品飲。茶水入口,茶香四溢,香、麻、咸、辛、甜“分層”留“痕”舌尖,使人頓覺神清氣爽,渾身輕松。
三清茶,外型扁平光滑、香氣清高、滋味清醇、湯色清澈,以三清“清香、清醇、清澈”而聞名。茶源由于地處高山,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hù)得好,“生物鏈”未遭破壞,害蟲大多被鳥類等天敵所除,茶農(nóng)從不施農(nóng)藥,以確保茶葉不受污染。采摘過程中,更講究炒、攤、火候等功夫。
8. 云南茶葉做的罐子
可以。:茶葉與空氣過多接觸,會加速氧化變質(zhì),好的包裝容器,對空氣和其它揮發(fā)性氣體有較強的阻隔性,能讓茶葉得到更好地保存。
金屬罐的氧氣通過率較低,部分鐵罐內(nèi)壁的錫還會與包裝時殘存在容器內(nèi)的氧氣發(fā)生作用,減少茶葉被氧化的機會,這么一來茶葉儲藏期限會得到延長,大大降低了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