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葉為什么有的耐泡有的不耐泡
在品鑒一壺茶的時候,時常被問起“耐泡度”其實,決定茶葉是否耐泡,不僅僅是單方面的因素.下面我們來看看是哪些變量影響茶葉耐泡度。
決定耐泡度的因素
1. 茶樹的樹齡和生長環(huán)境
樹齡和生長環(huán)境是決定茶葉本質的因素,在同等生長環(huán)境下,根深蒂固的古樹相比小樹和臺地茶更占據自然優(yōu)勢。而不同的生長環(huán)境下,高海拔區(qū)域的茶園,高山云霧環(huán)繞,植被豐富,日夜溫差大,漫射光多,茶葉中蛋白質、氨基酸、芳香物質等內含物豐富,茶葉本質優(yōu)良,制成后也更耐泡、鮮爽一些。而低海拔正好相反,由于光照充分,鮮爽成分合成少,苦澀成分合成多,加上有機質的缺乏、頻繁地使用化肥等原因,茶葉內含物不足,不僅不耐泡,滋味也有所欠缺。
2. 葉片的老嫩及完整程度
一般情況下,全是芽尖的茶比較不耐泡,而一芽兩葉或者三葉的茶,耐泡度就要高一些。這是因為粗老的原料,其茶多酚等內含物質更為豐富,浸出物釋放更緩慢,所以需要經過多次的沖泡,才能完全釋放。其次,茶葉完整程度與茶葉的耐泡度成正比,完整程度越高,耐泡度也越高。如“紅碎茶”,茶條細碎,葉片完整度低,茶葉中的物質容易浸出,所以耐泡度就更差一些。
3. 毛茶制作中的揉捻
在制茶工藝中,揉捻是很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一方面為了茶葉做形,另一方面使細胞的破碎率處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方便內含物的浸出。因此,揉捻程度與耐泡度緊密相關。揉捻過度,茶葉細胞壁破損過多,沖泡時內質浸出快,耐泡度會相應降低;但揉捻不足,又導致茶汁不易浸出,茶湯寡淡,一樣不耐泡。
2. 茶是耐泡還是不耐泡的好
一款茶耐不耐泡,除了它自身的質地,還要看沖泡的水溫,茶葉的用量,坐湯的時間。像滇紅,以云南大葉種茶為原料制作,本身構成茶湯的多酚類內含物質更多。而茶葉中茶多酚含量的多少,直接影響耐泡度。
1.整碎程度不可忽略。茶葉越完整,就越耐泡。比如一些紅碎茶,由于茶葉中的物質較容易浸出,所以耐泡度很差,只能喝上1、2泡,滇紅耐泡度卻是非常好。
2.投茶量要準確。投茶量5克,對應的是標準的120毫升白瓷蓋碗。要根據泡茶容器的實際大小,以5克為基數,增減茶量。不然容器過大投茶量卻很少,它的滋味會很寡淡。
3.沖泡水溫是基礎。滇紅如果用高溫沖泡,會逼出它的滋味,茶湯不僅容易酸澀,而且很不耐泡。喝滇紅水溫控制在85℃是比較適宜的。
4.坐杯時間不宜過長。一開始出湯要較快,若是往后,它的浸出速率變緩,則時間稍稍延長。濃淡的把握,要以適口為珍為原則。
3. 茶葉為什么有的耐泡有的不耐泡的原因
口味是指那種口味?
香氣,還是鮮度,還是苦味?
鮮度一般是明前茶好。香氣的話明后雨前茶也不錯??辔洞蟮氖怯旰蟛璐笠恍团菀恍?。另外北方茶比南方茶香氣大一些,耐泡些。另外茶葉也要看價格品質!不敢講最耐泡,如果說綠茶的話,推薦試下信陽毛尖~如果是小芽的話,3到4泡沒問題的。還有比較大的芽葉結合的。這種就更耐泡了,不過泡多了味道略有些重。剛開始喝茶的茶友,不建議放太多。
4. 什么茶耐泡 什么茶不耐泡
明前茶。
明前茶是清明節(jié)前采制的茶葉,受蟲害侵擾少,芽葉細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是茶中佳品。同時,由于清明前氣溫普遍較低發(fā)芽數量有限,生長速度較慢,能達到采摘標準的產量很少,所以又有“明前茶,貴如金”之說。
明前茶氨基酸的含量相對后期的茶更高,而具有苦澀味的茶多酚相對較低,這時的茶葉口感香而味醇。再者清明前茶較少受到農藥污染,特別是早起的春茶,更是一年中綠茶品質最佳的,因此諸多明前采制的高檔茶葉特別受到茶友的青睞。
5. 為什么有的茶葉耐泡有的茶葉不耐泡
其實茶耐不耐泡,真的不能說明這款茶的好壞,而是與茶葉本身以及沖泡過程有關。
從茶葉本身看耐泡否:1采摘時間的早晚采摘時間早,茶葉耐泡程度低。明前茶是清明前采摘的茶葉,以芽葉的細嫩度而著名,越嫩越鮮,卻越經不起沖泡。采摘時間較晚的茶葉,耐泡程度相對高些。雨前茶是清明后谷雨前采摘的茶葉,積累的內含物質相對豐富,就像是經過歷練的茶葉,耐得住磨練,自然也就更經得起沖泡。
2茶型的完整度加工過后,茶葉的完整性也關乎著茶葉耐泡與否。茶葉越完整,內含物質的析出速度就越慢,相對也就越耐泡;加工越細碎的,內含物質越容易析出,也就不那么耐泡了。也正因為如此,細碎的袋泡茶,只要一泡就夠了。
從沖泡過程看耐泡否:1茶水比例合適的茶水比例也會影響茶葉的耐泡程度。投茶少,水量多,茶湯滋味明顯淡化,續(xù)杯時可能就會感覺淡而無味。調整好投茶量可以適當增加茶葉的耐泡程度。
2續(xù)杯講究很多茶友都是茶湯見底才續(xù)杯,正確的做法其實是留至1/3時續(xù)杯,可以有效保證茶湯滋味。前后杯滋味相差不多,是不是就感覺耐泡了些。茶葉內含物質的浸出程度以綠茶為例,第1泡內含物質浸出量大概在50%左右,第2泡約為30%,第3泡約為10%,第4泡約為1%,所以綠茶的沖泡次數一般建議在3泡,多泡也就無味了。與綠茶相差顯著的就是普洱茶了。普洱茶內含物質豐富,需要經過多次沖泡才能析出,再加上每次沖泡時間短,所以它的耐泡指數在茶葉界算是拔尖的。不要輕易根據茶葉耐泡與否來評價茶的好壞了哦。
6. 茶葉不耐泡是好茶嗎
在茶圈常常聽人說起,普洱比綠茶耐泡。
有人將其解釋為,原料老嫩不同。
越嫩的茶,越是不耐泡。
全是芽尖的頂級高端綠茶,往往就泡一、兩回。
而普洱茶,尤其是古樹普洱,放眼望去,全是粗茶老葉。
用料上,普洱茶是芽葉連枝式的采摘,一般要采到一芽三四葉。
葉片大,茶梗明顯。
模樣比起鮮嫩青蔥,嬌滴滴的綠茶,要顯得粗獷豪邁許多。
然后,普洱茶的耐泡度相對會更高一些。
聽到這番話,下意識就讓人覺得不對勁。
如果說,茶葉越嫩越不耐泡。
那么,你讓西湖龍井、金駿眉、白毫銀針等,情何以堪?
這三類茶,分別作為綠茶,紅茶,白茶的高端茶代表。
何時,被人貼上了“不耐泡”的 標簽?!
《2》
綠茶原料細嫩,不如普洱茶耐泡?
且慢,這其中有誤會。
綠茶里最有名氣的,當屬西湖龍井,據說是周總理老人家最喜歡喝的。
龍井茶的外形,是嫩芽加嫩葉的組合。
扁平挺秀,色澤綠翠。
清香鮮醇,“鮮”味當頭。
每年到了春末夏初,總能在各大平臺,看到綠茶新茶嘗鮮的消息。
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龍井新茶的鮮,清潤動人。
但很多人一直誤解綠茶不耐泡,其實是陷入了誤區(qū)。
江浙一帶,歷來是出產綠茶的大戶。
當地在沖泡綠茶時,最常見的方式是用玻璃杯泡。
而用玻璃杯泡茶,它存在一個特點——茶水不分離,茶葉長時間浸泡在湯水里。
于是,就導致了用玻璃杯泡茶,投茶量不能放太多。
不然泡出來的茶湯滋味,容易變濃變苦。
玻璃杯泡綠茶時,茶水比例在1:100左右。
往杯底平鋪一小撮干茶,再添入熱水沖泡,靜置片刻即可。
或者是稱茶2-3克,放在茶則內,準備泡茶。
考慮到玻璃杯泡茶的特點,投茶量少,水量多。
一杯綠茶在泡過一兩回之后,茶味變淡,再正常不多。
換成用蓋碗沖泡,采用1:20的茶水比,再做一回實驗。
標準容量100-110毫升的蓋碗,投入西湖龍井5克。
沸水沖泡,快速出湯,避免悶泡。
品質上好的,采用群體種茶樹鮮葉為原料制成的龍井綠茶。
同樣能泡到七沖,八沖,不成問題。
所以,在將“不耐泡”這頂黑鍋扣在綠茶身上前,可得仔細斟酌!
再來反觀普洱茶的沖泡。
喝普洱,極少有人用玻璃杯泡。
并且,普洱茶沖泡的茶水比例,壓根和綠茶不在同一起跑線。
以生普為例,同樣是標準容量的蓋碗,投茶量要放到8克。
投茶量多,注水量少。
茶多,水少。
這時候,再去談綠茶不如普洱耐泡,根本就是不公平!
《3》
全是芽頭的金駿眉,反而不耐泡?
非也。
按這樣的想法,實在是對好茶的莫大誤解。
金駿眉,是頂級紅茶的代表。
它本身最傳奇的地方,在于要用數萬顆芽葉,方能制成一斤成品。
用料金貴,產量極少,尤為珍貴。
自2005年橫空出世以來,就牢牢穩(wěn)居茶圈風云榜單。
甚至是,引領了以芽頭加工成紅茶的潮流。
但大家有所不知,關于金駿眉紅茶的定義,有專門的標準規(guī)范。
金駿眉的難能可貴之處,不單單是因為用料成本高,以芽頭為原料。
更在于這三點。
1.產區(qū)限定。
按相關標準的規(guī)定,有且僅有以桐木村為中心的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內的565平方千米范圍內的高山茶樹單芽,方才適制成金駿眉。
換言之,金駿眉本身受到地理產品標志保護。
其它產地的紅茶,不能盜用“金駿眉”這個名義。
就如同,產在了湖南,四川的橙子,就不能再冠名“贛南臍橙”。
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
先天產地對于農作物、經濟作物的影響,不言而喻。
2.樹種限定。
市面上所謂的梅占金駿眉,奇蘭金駿眉,黃金芽金駿眉等,來源可疑。
因為金駿眉的茶樹,以桐木關當地有性繁殖的群體種茶樹為主。
換做了其它樹種,未必能實現(xiàn)獨到的風味品質。
3.工藝限定。
采用萎凋、揉捻、發(fā)酵、干燥等系列加工工序制成,成品具有湯色金黃,湯中帶甘,甘中透香的特征。
基于種種前提限定,正宗的金駿眉產量有限,極為稀罕。
別的不說,光是產區(qū)正宗這一點,市面上十之八九的“金駿眉”,經不起檢驗。
作為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內走出來的金駿眉,天然的產區(qū)生態(tài)極佳,適合茶樹的生長,原料內質積累豐沛。
先天產區(qū)優(yōu)越,內質充足的正品金駿眉,但凡是工藝別太糟糕,就不存在不耐泡的問題。
用蓋碗泡茶,輕松泡上十來沖,不在話下。
而如果是在網上低價出售,幾十塊就能買到兩大盒的“金駿眉”,產區(qū)不正,原料不佳。
先天品質就有短板的茶葉,自然容易出現(xiàn)泡不到兩沖,茶味就明顯變淡的問題!
《4》
白毫銀針滋味寡淡,不耐泡?
真相,你對好茶的了解太淺薄了。
白茶里,白毫銀針是名列金字塔尖的存在。
采摘難,用料精,十不采,加工難,要求多,產量少。
按物以稀為貴的世間真理,優(yōu)質的白毫銀針,向來身價不低。
然而,每每提起白毫銀針,總有人覺得它的味道淡,不耐泡。
這究竟是為什么?
先來正式辟謠,這兩點完全是對白毫銀針的偏見與誤解。
白毫銀針的芽頭飽滿,結合“十不采”的采茶要求。
細瘦芽不采,風傷芽不采,蟲傷芽不采,空心芽不采,病態(tài)芽不采……
標致的白毫銀針,芽頭肥壯飽滿,一旗一槍特征顯著。
將芽頭從中剖開,可以發(fā)現(xiàn),它的內里是“筍狀結構”。
內在的白毫層,一層連著一層。
像是俄羅斯套娃,剝開一層,還有一層。
高山原料的優(yōu)質銀針,內里的白毫層,足足可達5-7層,固若金湯,堅不可摧。
沖泡白毫銀針,將內在的茶味,層層解鎖。
基于這樣的特點,白毫銀針不僅不怕沸水燙。
相反要用足夠高溫的沸水,環(huán)壁注水,快速出湯,徹底瀝干。
結合這套經典的蓋碗泡茶招式,優(yōu)質的高山白毫銀針,完全能泡到12、3次左右,不在話下。
并且,泡出來的茶湯風味,清甜鮮爽,清潤淳和,毫香濃郁,花香盈然。
所謂的滋味淡,不耐泡,味如白開水,根本與它扯不上關聯(lián)!
《5》
看待一款茶究竟耐不耐泡,不能片面的一刀切。
一概的認為,越是原料細嫩的茶,越不耐泡。
這樣的想法,從起點出就錯了。
因為,茶葉耐泡與否,和原料細嫩程度無關。
而是得看茶葉的內質積累,以及沖泡方式。
產區(qū)好,工藝精,儲存到位。
符合“三好”原則的優(yōu)質茶,內質充沛。
在逐次沖泡下,茶味緩緩釋放,層層展現(xiàn)。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內質充足的好茶,加之恰到的沖泡方法,又怎么會存在不耐泡的問題?
所謂的“嫩茶不耐泡”說法,以一概之,太扯淡!
7. 茶葉不耐泡是什么原因
根據測定,沖泡后最容易析出的是氨基酸和維生素C,基本上第一次沖泡的時候就析出來了,然后是咖啡堿、茶多酚和可溶性糖等。
以不發(fā)酵的綠茶為例,第一次沖泡的時候茶中可溶性物質的析出率在50%左右,第二次析出30%左右,第三泡在10%左右。由此可知,沖泡次數越多茶的可溶性物質析出就越少。估計大部分人都有這樣的體會,綠茶沖泡次數多了后就跟白的開水沒啥區(qū)別了。
但是這個也不是絕對,主要取決于茶,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析出率,因而決定了其可沖泡的次數。一般來說:
1.好的綠茶可沖泡2-3次,有的老茶甚至可以沖泡3-5次;
2.白茶、黃茶因為是低發(fā)酵茶,沖泡次數和綠茶差不多,也是2-3次;
3.烏龍茶屬于半發(fā)酵茶,一般可以沖泡5-9次,獲得“七泡有余香”的美譽;
4.而陳年的普洱則可以泡20來次,實在是太驚人了,因為它的析出物出來得實在是太慢太慢了。
所以,說到這里,大概大家就知道為什么有的茶耐泡,有的茶不耐泡了。決定權在于茶類,不同的茶類,能沖泡的次數是不一樣的。
8. 為什么有些茶葉不耐泡
茶葉葉片的老嫩及完整程度影響耐泡度,全是芽尖的茶,也就是更為嬌嫩的茶葉不耐泡,而那些一芽二葉或三葉的茶則相對耐泡得多。
捻揉的程度和耐泡度是成反比的,捻揉程度越深葉片細胞壁破損越多,那么水浸出物釋放速度也就越快。
泡茶過程的諸因素影響耐泡度,泡茶過程中,泡茶者所決定的投茶量、注水量以及水溫等都會對茶葉耐泡度產生影響。
很多茶友都知道全是芽尖的茶通常都不耐泡,而一芽兩葉或者三葉耐泡度就要高一些,這是因為葉片越粗老,水浸出物釋放越緩慢。
投茶量和注水量的比例,投茶量越少,注水量越多,越不耐泡,或者反之則越耐泡。
出湯速度越慢,茶越不耐泡,反之則越耐泡,水溫的高低也能決定一款茶是否耐泡,水溫越高耐泡度越低,反之則越高
9. 越好的茶葉越不耐泡嗎
茶葉的耐泡程度和工藝的關系就從揉捻角度來說,揉捻不夠的茶,很難泡出味,如果揉捻程度過重,茶湯浸出快,就沒那么耐泡。
泡茶時,如果泡的時間長、溫度高,就會導致茶葉的內含物質在前幾泡就完全浸出,接下去的滋味就會淡薄。
在第一道潤茶時,很多人喜歡用沸水潤茶至茶葉完全展開。但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茶葉會丟失有效物質。實際上,非緊壓茶可以用80-90℃的水潤茶,讓茶葉舒展到七成左右就可以了,下一泡很容易就能泡開。
10. 茶葉是耐泡的好還是不耐泡的好
全是尖尖的茶葉不耐泡的主要原因是茶葉太嫩了,導致浸出物釋放較快。
決定茶葉耐泡的因素
1
葉片的老嫩及完整度
很多茶友都知道全是芽尖的茶十分不耐泡,而一芽兩葉或者三葉耐泡度就要高一些,葉片越粗老水浸出物釋放越緩慢,皮糙肉厚嘛(這點涉及到揉捻,下面會講到);完整程度就如上面紅碎茶所述,耐泡度和完整程度成正比。
2
毛茶制程中揉捻
捻揉的程度和耐泡度是成反比的,捻揉程度越深葉片細胞壁破損越多,那么水浸出物釋放速度也就越快,耐泡度也就會相應降低。
3
泡茶對耐泡度的影響
這里有三個主要的因素,投茶量和注水量的比例,投茶量越少注水量越多越不耐泡或者反之則越耐泡;出湯速度越慢茶越不耐泡,反之則越耐泡;水溫的高低也能決定一款茶是否耐泡,水溫越高耐泡度越低反之則越高。
4
茶樹的樹齡及生態(tài)環(huán)境
這兩個指標是息息相關的,樹齡并不是決定性因素,氣候生態(tài)環(huán)境才是決定性因素,樹齡的討論必須是在同等氣候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條件下才有意義,在同等氣候生態(tài)環(huán)境下樹大根深的古樹自然占盡優(yōu)勢,小樹臺地也只能有所不及了。
5
茶葉中葉片的含量
很多茶友分不清茶葉和葉片有什么不同,茶葉不都是葉片嗎?其實茶友沖泡的茶葉中,分為枝梗、葉脈和葉片三個“零部件”。以鐵觀音為例,如果您喝的是第一代茶葉毛茶,它的零部件主要構件份額比例約為枝梗50%、葉脈(內梗)20%、葉片30%,這樣的茶葉茶湯的滋味以梗味為主,最不耐泡,沖泡四五遍后,枝梗中和葉脈中的雜味都泡出來,剩下的葉片由于比重較少,泡出的湯水滋味就相當不足;如果您喝的是第二代茶葉凈茶,它的零部件主要構件份額比例約為葉脈(內梗)30%、葉片70%,這樣的茶葉茶湯的滋味為內梗和葉片混合為主,較為耐泡,沖泡七八遍后,還能有余香。